我這次寫作靠兩方麵的材料,一個是清史和清朝的檔案,另一個就是民間知識分子的記錄。民間材料的意義在於,很多時候它跟官方立場是不一樣的。更有意思的是,除了這兩個方麵之外,這些曆史事件也同時在老百姓中間流傳,因此又有一種記述方式叫口頭傳說,也就是講故事。這裏麵就有好多故事,保留了過去很多生動的信息。作為非虛構創作,我知道把這些傳說故事寫進曆史是沒有什麼特別意義的。但是這些虛構的、似是而非的傳說當中其實也包含了當時老百姓對於政治以及重大事件的一些看法和情感傾向。另外,民間文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同樣一件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這些我都表現在書裏了。
從另一個層麵上講,民間文學還有一種美學上的風格。它沒有曆史現實那麼可靠,但它在形式上更生動、更美。在寫《瞻對》的過程中,我把每一個故事涉及的村莊以及發生過戰爭的地方都走了一遍,這是值得並且可以做到的,走一遍就可以獲得一個很好的空間感。
過去傳統的藏族文化中,當有人要寫一本書的時候,他們會在書的前麵寫一首詩,表達他將要寫的書中有什麼願景,在佛教裏叫作發願。今天寫作的文體在不斷變化,但是我醞釀這本書的時候,有強烈的發願在心裏。這個發願就是,當我們看到這個社會還有種種問題的時候,我希望這些問題得到消滅。當我們在強調文化多樣性的時候,同時又很痛心地發現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在某些程度上也會變成政治衝突。我希望民族多樣性保持的同時,文化矛盾也得到解決。
到今天為止,雖然外部條件有了巨大變化,但對於農民、對於鄉村、對於少數民族地區,我們一些政府官員的想法,從某種程度上看,雖然經過了一些新詞的包裝,卻和一個滿清官員、知縣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還不如他們。這本書也可以說影射了社會結構,其實你可以把瞻對看成一個中國的鄉村,它就是稍微落後一點的鄉村地區的處境。
瞻對雖然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但它牽涉了幾乎從清代以來的漢藏關係。西藏問題原來隻是一個中國內部問題,近代以來逐漸變成一個國際性問題。考察這個過程,你會發現它遠不像今天公眾所理解的漢藏關係這麼簡單。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漢藏關係,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有衝突是必然的。但我們今天隻有一種簡單化的思維:隻要是在藏族出了問題,都理解為漢藏關係。我寫這本書,也是希望對這個認識誤區進行更正,希望讀者能正確認識漢藏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