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近平怎樣選將才(2 / 2)

在和平時期,習近平如此高頻度視察軍隊的做法,頗不尋常。此外,官方媒體能夠如此多地公布習近平在軍中視察時的諸多細節亦不尋常,比如說親自審定4萬兵力演習方案,甚至公開了視察駐守內蒙古邊防部隊時的大量照片。

分析人士認為,這兩個“不尋常”背後又有兩個“罕見”,一是中國持續發展遭遇到的挑戰是“罕見”的,另一個是中國走向海洋國家的機遇亦為“罕見”。

2013年,中國遭遇到的罕見挑戰表現在美、日在東海海域製造事端;南海方麵,美、日不斷與越南、菲律賓聯手搗鬼,即便是中國航母在自己的海域演練,都被跟蹤監視,甚至出現了中美軍艦對峙。可以說,中國在持續發展與走向海洋的過程中所遭遇的挑戰,與相關利益方的明爭暗鬥的烈度,都是空前的。

於是,習近平提出“軍人還得有血性”,要求在中印邊境、釣魚島、南海等敏感爭議地區有理有節地“亮劍”,這表現出了其治軍的戰略取向。

他的思想表述可分為兩個層麵,第一個層麵是強調戰鬥力是“唯一的根本的標準”,聚焦“能打仗、打勝仗”,更大的目的在於為中國所麵對的日趨複雜的國內外安全形勢做好準備。另一個層麵是要“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向打仗用勁”,“真正使戰鬥隊意識在官兵頭腦中深深紮根”。

顯而易見,習近平的“強硬”風格在對外政策上得到了顯現。在東海、南海、朝核等問題上,特別是在和日本關係的處理上,表露無遺。圍繞釣魚島爭端,以及日本首相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中國都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強硬姿態。

分析人士認為,最具觀察性的指標是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劃分。雖然劃分防空識別區是國際慣例,但中國在敏感時刻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表明其並不擔心由此引起的誤解。

劍指軍隊改革

習近平下決心借鑒和運用外軍改革轉型的成功經驗,擺脫技術和體製上的劣勢,建設符合國情、軍情的現代軍事力量體係。具體而言,推進軍隊領導管理體製改革,包括優化軍委總部領導機關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完善各軍兵種領導管理體製,理順聯合作戰指揮體係等。尤其強調深化軍隊體製編製調整改革,包括強化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和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製,推進聯合作戰訓練和保障體製改革;建立軍官職業化製度;減少非戰鬥機構和人員等。

軍隊的體製編製改革的呼聲在軍內漸強,民間亦對解放軍改革充滿期待。三中全會後,盡管有不少軍改版本流傳,但未獲軍方證實,國防部去年12月11日發布消息稱,總部有關部門正在籌劃部署,研究貫徹措施,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任務落實。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