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裏坤:鎮西寶地的冰寒之趣(2 / 2)

“喝粥了!”隨著這一聲吆喝,人們相繼湧入地藏寺,在放赦臘八粥的桌前排起了長隊。隨著偌大的鍋蓋被掀起,一股熱氣夾帶著香氣頓時在地藏寺裏四溢開來。無論是大人、孩子、老人還是婦女,人人手裏都端著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一邊聊著天,一邊你一勺我一口地享用。

巴裏坤的臘八粥不同於其他地方。也許是為了體現東天山一隅的大氣與包容,也為了保護文化寶地的本土特色,這一天的臘八粥由地藏寺用兩口大鍋熬出了兩種口味:一鍋是用核桃、鬆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豆、麥等煮成,類似於平時人們常吃的“八寶粥”;另一鍋卻是隻有在巴裏坤才能喝到的臘八粥——用扁豆熬成。

改“八寶”為“一寶”,改香甜為微鹹,這是臘八粥在巴裏坤的演變。用扁豆熬粥,據說是因為巴裏坤當地除了豆類和青稞再不出產其他的五穀雜糧,當地人便想法變通。扁豆雖小,但十分堅硬耐熬,頭天晚上開始下鍋熬煮,經過一夜慢火細煨,終於熬出了紫紅色的糊糊,再調上清油和蔥花,便成為一道別致的地方美食。

待品過甜粥,再品鹹粥,發現成粥裏不僅有穀豆的清雅,還有清油的香濃和蔥花的素淡,伴著唇問的微寒,進人心脾之間,竟是一重又一重的暖意。

站在喝臘八粥的人群中,我一邊品著粥,一邊想著小時候長輩們在喝粥時總少不了的教誨。恰在此時,耳邊傳來一位老者的聲音:“過臘八節,喝了粥,就不冷了,要記住這粥的味道,走正道,做正事!”再看,一個清秀可愛的小男孩正端著粥碗,仰起凍得紅撲撲的小臉聽著老者的訓導。這孩子,喝著扁豆粥長大,想來以後不管走到哪兒,都不會忘了這粥的味道吧!

過去臘八節時,巴裏坤當地人講究還要給豎在糞肥堆上的冰碑恭敬地澆臘八粥,俗稱“甩扁豆湯”,如今自然是無人再“甩扁豆湯”了,而冰碑也已經演變成各種形式的冰雕。在地藏寺喝過臘八粥的人們,紛紛前往蒲類大觀園看雪雕冰展,玩溜冰滑雪的遊戲。這看似偏僻的小城,便在臘八節這天,熱熱鬧鬧地開始走進新春大年了。

你來了嗎?

臘八節喝粥的人群散去,地藏寺裏便漸漸恢複了往日的靜雅。在一位老者的引領下,我們由北向南逐級而上,走進地藏寺深院之中。

在鎮西,自清康熙年間開始建造第一座廟宇,到清同治年間的近兩百年間,共建造各類廟宇多達100座,因此也有了“鎮西廟宇冠全疆”的美譽。在鎮西廟宇中,不僅有佛教寺院觀音閣、地藏寺,還有道教宮觀老君廟、關帝廟以及儒教廟宇孔廟、嶽飛廟等。之所以有那麼多廟宇,是因為鎮西當年有來自於各地不同籍別的人口和不同歸屬的行業,而各不相同的文化習慣與風俗,融會在鎮西寶地之上,便有著以興建廟宇、講究年俗而繁衍傳承之勢。

世事交錯,往昔不複,在保存至今的地藏寺、仙姑廟中,古柳、樓閣、壁畫、神像,依然在印證著絲綢古道上當年的繁華喧囂。靈息拂過之時,終有回音,隻是需要你自己靜心聆聽罷了。

在地藏寺大殿中,東西兩側是十殿閻王殿,敬台下是泥塑著幽冥地府的十八重地獄,上刀山、下油鍋、過奈何橋……逐一看來,讓人不免有些寒意逼人。這些抑惡揚善的勸諭,恐怕在今人們於紛紜世事的演繹中,添加了許多世俗的道理,也許有人由此得到了不少釋懷和解脫,但隻默立靜思,歸於自己的內心,一定有著無從回避的去向。

不論生活如何變遷,總有一些內涵是不變的,或者說,最簡單的道理,反而會傳揚得最為久長。且讓我們站在地藏寺大殿正門前,讀一讀那副楹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不知,善報惡報速報慢報終需有報”,還有匾上的那四個字——“你來了嗎”。

(駱娟:作家、出版人;吳同江:旅遊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