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1 / 1)

作者簡介

柔石(1902—1931)浙江寧海人,姓趙,名平福,後改為平複,筆名柔石,還有金橋、趙璜、劉誌清等名。著名共產黨員,“左聯”五烈士之一。

1917年秋,柔石進入台州省立第六中學讀書,因為各種原因中途被動退學,回家進行自學。1918年夏,他考取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跨入了他夢寐以求的校園。柔石積極向上、勤奮好學、多才多藝,深得老師和同學們讚賞。在求學期間,他與後來成為著名畫家的同鄉潘天壽結下了深厚友誼。

1921年10月,他參加了著名新文學作家葉聖陶、朱自清任顧問,浙一師同學潘漠華、馮雪峰負責的“晨光文學社”,開始從事新文學運動。

1923年夏天,柔石從浙一師畢業後,應聘到杭州當家庭教師。因為與他“教育救國”的抱負相去甚遠,不到半年,他便辭教回鄉了。1924年春,他到慈溪普迪小學任教,在教學之餘堅持文學創作。1925年元旦,他在寧波出版了他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瘋人》。

1925年2月,柔石懷著求知渴望北上,到北京大學當了一名旁聽生。在此期間,他聽過魯迅先生講授中國小說史和文學理論課,受到了深刻影響。“五卅”慘案爆發後,他的思想受到極大震動,開始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聯係起來,並用小說、獨幕劇、詩和散文等各種文體,寫下了大量作品,或詛咒現實黑暗,或歌頌愛情堅貞,或傾吐個人心頭鬱悶。同時,他在作品裏發出了改造世界的呐喊。

1927年,柔石到鎮海中學任教。1927年9月底,他積極募款集

資創辦新校,並擔任寧海縣教育局長。1928年5月26日,亭旁起義爆

發,月底起義失敗,柔石隻得赴上海。到了上海後,柔石埋頭讀書作文,曆時兩個月修改並寫完長篇小說《舊時代之死》。

1928年9月,柔石經友人介紹,拜會了他敬仰已久的魯迅先生,獲得了這位導師的信賴。魯迅熱情為他校閱《舊時代之死》,並推薦給北新書局出版。在魯迅幫助下,柔石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柔石視魯迅如嚴師和慈父,而魯迅也確像父親般的關愛柔石。在經常接觸魯迅和他周圍眾多文化界知名人士過程中,柔石文學創作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激發。

1928年深秋,在魯迅幫助下,柔石等人一起組織了旨在介紹東歐、北歐文學,輸入外國版畫,提倡剛健質樸文藝的“朝花社”。“朝花社”為當代中國文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來,魯迅又推薦柔石擔任《語絲》編輯。

柔石同時仍然勤耕不輟,這一年多時間,堪稱是他創作的黃金時代。他出版了長篇小說《舊時代之死》,中篇小說《二月》和《三姊妹》,短篇小說、散文集《希望》,還有兩部獨幕劇、詩歌,以及被收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之一、之二中的譯作,收獲十分豐盛。

1930年,柔石擔任“左聯”領導職務期間,創作了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通訊《一個偉大的印象》和詩《血在沸》。

1929年秋,黨中央決定組建一個以魯迅為首的革命統一戰線的文藝團體,這就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柔石為籌備“左聯”的12名基本構成人員之一。1930年3月2日,“左聯”成立大會秘密召開,柔石被選為執行委員,不久又任常務委員兼編輯部主任。

1929年5月,柔石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黨的一些精神,有時就通過柔石轉達給魯迅先生,他成為了黨組織和魯迅聯係的一個橋梁。1931年1月17日,柔石因叛徒出賣,被軍警逮捕,後壯烈犧牲。魯迅聞此噩耗,深感震驚和悲痛,寫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許多文章沉痛地緬懷柔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