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精品選 說佛講禪 10.
勸人聽鍾念佛文
近有人新發明聽鍾念佛之法,至為奇妙。今略述其方法如下,修淨業者,幸試用之;並希以是廣為傳播焉。
凡座鍾掛鍾行動之時,若細聽之,作丁當丁當之響(丁字響重,當字響輕)。即依此丁當丁當四字,設想作阿彌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字為“南無”,第一當字為“阿彌”,第二丁字為“陀”,第二當字為“佛”。亦止用丁當丁當四字而成之也。又倘以其轉太速,而欲遲緩者。可加一倍,用丁當丁當丁當丁當八字,假想作阿彌陀佛四字,即是每一丁當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當為“南無”,第二丁當為“阿彌”,第三丁當為“陀”,第四丁當為“佛”也。所用之鍾,宜擇丁當丁當速度調勻者用之。又欲其音響輕微者,可以布類覆於其上。(如晝間欲其響大者,將布撤去。夜間欲其音響輕者,將布覆上。)
初學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記數,最易懈怠間斷。若以此鍾時常隨身,倘有間斷,一聞鍾響,即可警覺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鬧,若攝心念佛,殊為不易。今以此鍾置於身旁,用耳專聽鍾響,其他喧鬧之聲,自可不至擾亂其耳也。又聽鍾工夫能純熟者,則丁當丁當之響,即是阿彌陀佛之聲。鍾響佛聲,無二無別。鍾響則佛聲常現矣。
普陀印光法師《覆永嘉論月律師函》雲:“凡夫之心,不能無依,而娑婆耳根最利。聽自念佛之音亦親切。但初機未熟,久或昏沉,故聽鍾念之,最為有益也。”
注:此文原載《世界居士林林刊》第十七期,題上有“論月大師”四字。“論月”即老人別署。老人盛倡此法,而閱者不多,謹錄於此。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今日萬壽禪寺念佛堂開堂,餘得參末席,深為榮幸。近十數年來,閩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師發願創建;開閩南空氣之先。大眾歡喜,歎為稀有。
本妙法師英年好學,親近興慈法主講席已曆多載,於天台教義及淨土法門悉能貫通。故今本其所學,建念佛堂,弘揚淨土,可謂法門之龍象、僧中之芬陀也。
今念佛堂既已建立,而欲如法進行,維持永久,胥賴護法諸居士有
以匡輔而助理之。考江浙念佛會規則,約分兩端。一為長年念佛;二為臨時念佛。長年念佛者—齋主供設延生或薦亡牌位,堂中住僧數人乃至數十
人,每日念佛數次;臨時念佛者——齋主或因壽誕或因保病或因薦亡,臨時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陸經懺之變相。以上二端中,長年念佛尚易實行。因規模大小,可以隨時變通,勉
力支持,猶可為也;若臨時念佛,實行至為困難。
因舊日習慣,惟尚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今遽廢此習慣改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師文鈔》中,屢言念佛勝於水陸經懺等。今略引之:
《與徐蔚如書》雲:“至於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惟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餘決不提倡作餘道場之所以也。”
又《複黃涵之書》數通中,皆言及此。文雲:“至於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餘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人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
“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曆曆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持欲者,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
又雲:“至於作佛事,不必念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麵。宜專一念佛,俾令郎等亦終隨之而念;女眷則各於自室念之,不宜附於僧位之末。如是則不但尊夫人令眷實獲其益,即念佛之僧並一切見聞無不獲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臨壇,則僧自發真實心;倘主人以此為具文,則僧亦以此為具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