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精品選 文藝雜談 1.
藝術談
科學與藝術之關係
英儒斯賓塞曰:“文學美術者,文明之花。”又曰:“理學者,手藝之侍女,美術之基礎。”可見藝術發達之國,無不根據於科學之發達。科學不發達,藝術未有能發達者也。學科中如理科圖畫,最宜注重。發展新知識、新技能、新事業,罔不根據於是。是知藝術一部,乃表現人類性靈意識之活潑,照對科學而進行者也。
美術、工藝之界說
美術、工藝,二者不可並為一談。美術者,工藝智識所變幻,妙思所結構,而能令人起一種之美感者也。工藝則注意於實科而已。然究其起點,無不注重於畫圖。即以美術學校論,以預備畫圖入手,而雕刻圖案、金工鑄造各大科中,亦仍注重此木炭、毛筆、用器等畫。惟圖畫之注意,一在應用,一在高尚。故工藝之目的,在實技;美術之誌趣,在精神。
摘.綿
摘綿製法,先畫一圖,不拘花草鳥獸,用色絹剪成小方塊,折之以角,層層折疊。如疊花則折長角,鳥羽或用圓角,或用長短角。花梗則用繞絨銅絲。鳥足亦如此。總之,能設色圖畫者,學習較易。用法或作橫掛、屏風、堂幅、照架等類,或堆於絹質花瓶、花籃上,突出如生,色樣鮮豔,頗有名貴氣。然非善於圖畫者不辨。女子美術學校盛行之。
堆.絹
堆絹一科,日本稱為押繪。先畫簡筆花鳥於紙,將紙剪下,如式再剪厚紙,以新白棉花堆砌其上。乃用白絹糊之,施以彩色,則堆起如生。(山水人物皆可)然後,或貼於精致木板,或裝鏡架。日本女子美術學校中,多製此類,為高品盛飾,其實乃傳自我國耳!
袋.物
西國小學手工中,袋物一科,極為注重。日本職業女學,亦以此種為一大科,女子依為生計。中分洋紙製、綢布製、皮革製、蒲草編製、藤皮製、麥梗製、竹絲製。色樣不一,各適其用。我國舊時女子研究囊類,有所謂發綠袋,前榴後柿等名目,功夫非不精細。惜繪圖不精,形式謬誤,勞而寡用,故成廢棄。此亟當取法改良耳。
西洋通行各式革囊,如大小洋夾、攜囊、書包、票夾等,日本仿造,有用似革紙、或布綢類代之,妙法也,亦省錢也。法:用硬襯襯於內,用綢或布或紙糊於外而縫紉之,堅牢雖不如革,而式靡不同。日本如此改造,實因取便於女子之工作,製造既易,出品即多,所以西洋革囊,不能流入日本。我國女工,苟仿行之,亦杜漏卮之一端哉!
綿細工
此種係用鐵絲作骨,綿花為肉,包以綿紙,附以羽毛,製成鳥獸草蟲之類,小者為兒童玩物,大者如生物立體相同,為小學校教授模型之用。
厚紙細工
此種以西洋厚紙,切成單片,五洲人種、鳥獸雛形,骨格可以裝卸,施以彩色。後麵印明該物之狀態、生理、性質大略以供小學博物科教授所用。
刺.繡
我國刺繡之所以居於劣敗之地,其原因有三:(一)習繡者不習畫圖,故不知若者為章法之美,若者為章法之劣。昧然從事,不加審擇。此其一;(二)習繡者不知染絲、染線之法。我國染色絲線,種類不多,於是欲需何色,往往難求。乃妄以他色代之,遂覺於理不合。此其二;(三)不知普通光學。於是陰陽反側,光線不能辨別,無論圓柱、橢圓、渾圓等物,往往無向背明晦之差,陰陽淺深之別。一望平坦,無半點生活氣。此其三。今欲挽救其弊,在使習繡者必習各種圖畫。知光線最宜辨別,如法施用。若用缺色,用顏料設法自調自染,自不難達絕妙地步。至於繡工,但求像生,似不必再求過於工細。如古時繡件,作者太覺沉悶,且於生理大有妨礙,似可不必學步。觀東西洋繡法,不過留意於以上三者,已覺煥然生色矣。
穿.紗
西洋穿紗,猶中國刺紗(俗名觸紗),而一變其法也。法:用白紗一方,以囊針(囊針及白紗,洋行均有之),穿色絨線,刺花於紗上,不拘何種圖案,均可依畫穿花。如製女鞋、兒帽、床帷、帳顏、鏡片、畫軸、台氈等,花紋均堆起如生。
火.畫
火烙畫,其法最古。法用細鐵針,握手處裝以泥團,防其傳熱。其針在爐中炙紅,畫於竹木或石上,則焦痕斑斕可觀。日本用酒精燈。鋼針連於皮管,皮管連於皮球。一麵將針燒紅,一麵將皮球擠出空氣。俟皮管、皮球熱後,鋼筆傳熱不退。握筆作畫,用可長久,不必屢屢更其筆也。今用竹箸式之鐵針十餘隻,裝以木柄,燒於爐中,互相更換,亦火畫簡便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