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科在性質上既如此籠統,檢驗的標準自然也隻好憑檢驗者的主觀來決定。前幾年北平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入學國文試題之中,有一項是出了一句聯語叫學生作對,一時輿論大嘩,大家責備那位出題目的教授頑固守舊。後來那位教授陳寅恪氏曾發表了一篇文字(見《青鶴》雜誌一卷三期),把所以叫學生對對子的理由說明過。他說:對對子最易看出國文的學力。(甲)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乙)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丙)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丁)可以測驗思想條理。大家見了這篇答辯都覺得不錯,本來責難的人也不說什麼了。
我寫這篇文字的目的,在叫中學畢業諸君自己檢驗自己的國文科能力,不是我來檢驗諸君。這裏隻想提出幾項極普通的標準,作諸君自己檢驗時的參考罷了。
(一)關於寫作者 在一般的學校習慣上,教師評定學生國文能力,差不多是全憑寫作的。諸君曆次寫作的成績,有教師的評語可作依據,什麼方麵能力有餘,什麼方麵能力不足,諸君平日理該自己明白,有餘的越使發揮,不足的加修彌補。不過教師的評語每次著眼點或許不同,學校中的寫作成績,又是機械地曆年平均的,名為總成績,其實頗不可靠。今為總檢驗計,似應另用比較具體的標準來自己檢查。第一種標準是翻譯,翻文言為白話也好,翻英文為漢文也好,把普通文言詩歌或所讀英文的一節,忠實地翻譯出來,再自己毫不放鬆地逐字逐句與原文加以對照,就能看出自己的能力及缺陷所在。因為翻譯是有原文的,既須顧到譯文,又須顧到原文,一切用字造句都不能隨意輕率,一有錯誤,對照起來立即現出,所以是試練寫作的好方法。第二種標準是評改他人的文字,把一篇他人的文字擺在麵前,細心審讀,好的部分加圈,壞的部分代為改竄,但好與壞都須把理由說得出,不準有絲毫的含糊。這兩種標準比自由寫作及命題作文來得可靠,既用不著濫調子,也用不著虛偽的修飾。而真實的寫作能力可以赤裸裸地表現無遺。諸君自己試行了這兩種檢驗,對於成績如不敢自定,則不妨請師長父兄或靠得住的朋友共同批判。
(二)關於理解者 理解與寫作為學習國文的兩大目標,一般人日常生活上閱讀的時間多於寫作的時間,故理解可以說比寫作更重要。理解的條件甚複雜,檢驗理解力最簡單的標準是標點與分段。碰到一篇艱深的文章或一本書,如果你能逐句讀得斷,全體分得成段落,可以說你對於這篇文章或這本書已大致能理解的了。次之是常識的測驗,有人把陶潛《桃花源記》中的“晉太原中”解作“山西太原府”,把“安祿山”解作西北之高山,這樣的大笑話,其原因是常識不足。以前所說國文科原是本身並無內容,以一切的內容為內容的。在普通文字中所謂內容,無非是些常識而已。中學畢業生盡可不懂偏僻的術語,普通書中常用的名詞究非知道不可。近來大學或專門學校的入學試題中常有常識測驗一個項目,你可以把各校的測驗題目拿來測驗自己,如自覺能力欠缺,就亟須自己補救。補救的方法是多問,多翻字典。
(三)關於語彙者 我們的言語,是因了性質或門類有著成串的排列的,表示一個意思的詞不止一個,一個詞又可與他詞合成另一個詞。這種成串的詞類,普通叫做語彙,或叫語藏。語彙分兩種:(甲)理解語彙。理解語彙是幫助閱讀時的理解的,譬如說,一個“觀” 字共有多少個解釋?和他詞拚合起來,在頭上者如“觀念”“觀感”“觀光”“觀察”……共有多少個?在末尾者如“樓觀”“壯觀”“人生觀”“達觀”“貞觀”……共有多少個?其中你所知道的有幾個?這個檢驗,某字在頭上者,最好用你日常所用的詞典來作依據,至於某字在末尾者,可去一翻《佩文韻府》等類書。或任擇數字叫朋友和你來競爭了一一寫出,看誰寫的最多,也可以。這類語彙豐富的人,就是理解豐富的人。(乙)運用語彙。這是從寫作方麵說的。譬如一個“笑”字,你在寫作中運用“笑”字的時候,因了情形,能換出幾種花樣來?與“笑”一係的詞,有“解頤”“哄堂”“捧腹”“噴飯”“莞爾”……形容“笑”的程度的詞,有“嗬嗬”“哈哈”“嘻嘻”……你知道的有幾個?每一個意思因了情形或程度,自有一串的語彙,語彙豐富的人寫作時才能多方應用,各得其所,猶之作戰需用多數的軍隊。你該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