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精品選 序跋 1.(3 / 3)

以自己來吃,且笑說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話。“那末逢天雨仍替你送去罷。”“不要緊!天雨,我有木屐哩!”他說出木屐二字時,神情上竟儼

然是一種了不得的法寶。我總還有些不安。他又說:“每日走些路,也

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我也就無法反對了。在他,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小旅館好,統艙好,掛

搭好,粉破的席子好,破舊的手巾好,白菜好,萊菔好,鹹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麼都有味,什麼都了不得。

這是何等的風光啊!宗教上的話且不說,瑣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謂生活的藝術化了嗎?人家說他在受苦。我卻要說他是享樂。我當見他吃萊菔白菜時那種愉悅的光景,我想:萊菔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實嚐得的了。對於一切事物,不為因襲的成見所縛,都還他一個本來麵目,如實觀照領略,這才是真解脫,真享樂。

藝術的生活,原是觀照享樂的生活。在這一點上,藝術和宗教實有同一的歸趨。凡為實利或成見所束縛,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與藝術無緣的人們。真的藝術,不限在詩裏,也不限在畫裏,到處都有,隨時可得。能把他捕捉了用文字表現的是詩人,用形及五彩表現的是畫家。不會做詩,不會作畫,也不要緊,隻要對於日常生活有觀照玩味的能力,無論誰何,都能有權去享受藝術之神的恩寵。否則雖自號為詩人畫家,仍是俗物。

與和尚數日相聚,深深地感到這點。自憐囫圇吞棗地過了大半生,平日吃飯著衣,何曾嚐到過真的滋味!乘船坐車,看山行路,何曾領略到真的情景!雖然願從今留意,但是去日苦多,又因自幼未曾經過好好的藝術教養,即使自己有這個心,何嚐有十分把握!言之憮然!正憮然間,子愷來要我序他的漫畫集。記得:子愷的畫這類畫,實由於我的慫恿。在這三年中,子愷實畫了不少,集中所收的不過數十分之一。其中含有兩種性質,一是寫古詩詞名句的,一是寫日常生活的斷片的。古詩詞名句,原是古人觀照的結果,子愷不過再來用畫表出一次,至於寫日常生活的斷片的部分,全是子愷自己觀照的表現。前者是翻譯,後者是創作了。畫的好歹且不談,子愷年少於我,對於生活,有這樣的咀嚼玩味的能力,和我相較,不能不羨子愷是幸福者!

子愷為和尚未出家時畫弟子,我序子愷畫集,恰因當前所感,並述及了和尚的近事,這是什麼不可思議的緣啊!南無阿彌陀佛!

《清涼歌集》序

弘一和尚未出家時,於藝事無所不精,自書法,繪畫,音樂,文藝乃至演劇,篆刻,皆卓然有獨到處。嚐為餘言:平生用力於音樂用力最苦,蓋樂律與演奏皆非長期煉修無由適變,不若他種藝事之可憑天才也。和尚先後在杭州南京以樂施教者凡十年,迄今全國為音樂教師者十九皆其薪傳。聽製一曲一歌風行海內,推為名作。入山以後,以前種種胥成夢影。一日,劉生質平偕餘往訪和尚於山寺,飯罷清談,偶及當世樂教。質平歎息於作歌者之難得,一任靡靡俗曲流行閭閻,深惜和尚入山之太蚤。和尚亦為恍然,允再作歌若幹首付之,餘與質平皆驚喜,此七年前事也。七年以來,質平及某學友根據和尚所作歌詞,分別譜曲,反複推敲,必得和尚印可而後定。複經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浙江寧波中學等處實地演奏,始攜稿詣餘,謀為刊行。作曲者五人:質平為和尚之弟子,學詠,希一,伯英,為質平之弟子,鈸棠為質平之再傳弟子,皆音樂教育界之錚錚者。歌曲僅五首,乃經音樂界師弟累葉之合作,費七年光陰之試練,亦中國音樂史上之佳話矣。歌名“清涼”,和尚之所命也。和尚俗姓李,名息,字叔同,又字惜霜,浙之平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