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此舉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是人們出於對先祖的情感,表現出一種道德和倫理責任感。
請年回來後嗎,略事休息一下,便到大門外燃放鞭炮,點香燒紙“接灶”,即把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工作的灶君迎接回來。此時,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大家一邊包,一邊聊,充分體現出家庭的和睦與歡樂。
包完餃子後,開始飲屠蘇酒,吃年夜飯守歲。嶗山地區主要是飲用自製的地瓜酒和白酒。而今則是啤酒、紅酒、葡萄酒,不一而足。
守歲的習俗,既是對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
古人有詩寫道:
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
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蘇東坡的《守歲》堪稱佳句: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守歲飯是要細斟慢飲,從掌燈入席直吃到深夜。而且每上一道菜、每飲一種酒,都要先到宗譜和“天地堂”前拜奠。據《荊楚歲時記》所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有此習俗。
除夕子夜24時是最重要的時刻,此時鞭炮齊鳴,女人們忙著煮餃子,男人們則出門按一定的方位迎財、喜神,向天地叩拜,向祖宗叩拜,在鞭炮的震天動地的聲響中辭舊迎新。
子夜的出門祭祖迎神,實際上是古代天子諸侯行圜丘祭天之禮的普及和繼承。雖然直至清代中葉,民間的祭天禮儀仍是絕對禁止的,隻在官家冬至祭天時吃餛飩以應節氣的習俗存在。但至清末,等級森然的禮製已有所鬆弛,民間出現了祭天之習,官方也不再明文禁止了。民間大都於新年元旦焚香燭祭天拜地,而後祀祖,從此祭天這種禮式就成了民間一項重要活動。
民間祭天拜地時用的“元旦文疏”,其內容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樸素思想,說明了在天威難測,人力微渺的時代,人們隻有祝禱神祗,禳災祈福,求得終歲平安的心願。
(十二)河北邯鄲除夕扔愁帽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喜慶、最令人向往的傳統節日。在河北地區,除夕風俗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古趙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扔愁帽”這一奇異的風俗。
扔愁帽都是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各戶的大人、孩子,在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裏,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源自戰國末年。秦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後,對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婦孺,房不分官商民賈,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軍的殺戮,士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出逃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了統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趙國人不忘亡國的奇恥大辱,每當夜深人靜,就紛紛把秦王規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時的邯鄲已在秦的統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橫遭殺戮。從此,趙國人對秦王更加怨恨。他們為了避免無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換舊為名,把頭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說是驅趕一年的晦氣,扔舊愁、迎新喜。官府也就無可奈何了。
久習成俗後來,秦國雖已滅亡,邯鄲人並沒改變習慣,把它作為一種地方風俗,稱之為扔愁帽,流傳至今。不過,現代人扔帽已沒有了當年的憂愁,而是把它當作一件應景的樂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