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與棧道 4.
唐宋城市道路
我國古代的城市道路建設,在唐代以前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至
唐宋時期,道路建設的發展進入了極盛時期。城市道路係統絕大多數采取以南北向為主的方格網布置,這是由建築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來的。唐宋的城市街巷四通八達,城市封閉的格局被打破了,顯示出唐宋王朝的城市風貌和幾代帝王的開放胸懷,為帶動經濟大發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唐代不僅發展了大規模、長距離的車馬運輸道路,而且也發展了城市道路。當時,京城長安不僅有水路運河與東部地區相通,而且是國內與國際的陸路交通的樞紐,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唐長安城麵積達84平方千米,其總體設計是:中高外低,左右對
稱,東西兩城完全相等;坊市街巷整齊有序,坊街尺度各分3等。長安城主要由郭城、宮城、皇城等構成。宮城位於郭城北部中央。皇城接宮城之南,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
機構。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14條,東西向大街11條。垂直交錯的大街將郭城劃分為108個封閉式的裏坊,坊內有民居、官衙、寺觀等。明德門至皇城正門朱雀門的朱雀大街位於全城中軸線上,道路寬達170米以上,被稱為“天街”,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位於長安城中軸線的朱雀大街把長安城劃為東西兩部分。街西管區叫長安縣,街東管區叫萬年縣。
朱雀大街的路麵用磚鋪成,道路兩側有排水溝和行道樹,布置井然,氣度宏偉,不但為我國以後的城市道路建設樹立了榜樣,而且影響遠及日本。
長安城各條大街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非常熱鬧。街道兩側多植樹,加上錯落其間的清池溪水、眾多的園林、盛開的牡丹,使整個城市非常整齊美觀。
出了長安城,向東,向南,向西,向北,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不僅通向全國各地,而且中外交通往來也比較頻繁。
宋代是我國古代道路建設突飛猛進的時期,特別是在城市道路建設與交通管理方麵,與唐代已經有了明顯的區別。
宋代時期的城市建設,實現了街和市的有機結合。城內大道兩旁,第一次成為百業彙聚之區。城裏居民走出了以前那種以封閉分隔為特征的坊裏高牆,投入空前活躍的城市生活;酒樓茶肆勾欄瓦舍日 夜經營,藝人商販填街塞巷。
北宋的都城是汴京,也稱東京,就是現在的開封。汴京是北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商業和城市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麵積最大的大都市。
汴京的建設規劃思想獨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內城、皇城,三重城郭,3條護城河。城內交通水陸兼容,暢通無阻。汴京中心街道稱作禦街,寬200米,路兩邊是禦廊。
北宋朝廷改變了以前居民不得向大街開門,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從事買賣活動的舊規矩,允許市民在禦廊開店設鋪和沿街做買賣。為活躍經濟文化生活,還放寬了宵禁,城門關得很晚,開得很早。
在皇帝出行的街道上,每隔兩三百米設一個軍巡鋪,鋪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維持交通秩序,疏導人流車流;夜間警衛官府商宅,防盜,防火,防止意外事故。
宋室南遷,定都杭州,改稱臨安府,稱為“行在”。而仍將北宋曆代先帝陵寢所在的東京汴梁城稱為“京師”。
臨安原為地方政權吳越國的都城。南宋朝廷以臨安為行都,傾全國之人力、物力、財力,精心營造臨安城市建設。如疏浚河湖,增辟道路,改善交通等,使之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臨安以禦街為主幹道,全長約4.5千米。除此之外,還有4條與禦街走向相似的南北向道路。東西向幹道也有4條,都是東西城門之間的通道。還有次一級的街道若幹條,均通向中部禦街。
臨安禦街是皇帝於“四孟”,即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靈宮朝拜祖宗時的專用道路。景靈宮位於現在的武林路西側,是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場所。
每隔3年,皇帝都要進行一次為期3天的祭天儀式。他沿著禦街到景靈宮吃齋祭祖,住一晚後,再返回今鼓樓附近的太廟住一晚,再到城外的郊壇祭天,再住一晚後返回皇宮。
臨安的禦街對百姓來說也很重要,因為它兩旁集中了數萬家商鋪,臨安城一半的百姓都住在附近。
城內河道有4條,其中鹽橋河為主要運輸河道,沿河兩岸多鬧市。城外有多條河流,與大運河相連。這些縱橫相交的河和湖構成了一幅水運網,對臨安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相較於以往各朝各代有著巨大的發展,應該與其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有著直接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