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與棧道 5.
清代道路建設
在唐宋之後,又經曆了元明時期的發展,我國的道路發展取得了更大的發展。至清代時,朝廷對原有的道路進行了多次整頓,使道路的功能更加強大,在築路及養路方麵有新的提高,道路裏程比以前更長,並且
道路布局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合理而有效。
清王朝建立的大一統政體,具有超過曆朝的規模。清代的交通係統,也在聯絡的幅麵和通行的效率等方麵,體現出超過前代的優勢。
清代把驛路分為3等,一是官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輻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鎮的支線。
官馬大路,是國家級官道,在京城東華門外設皇華驛,作為全國交通的總樞紐,管理北路、西路、南路、東路等官馬大路幹線係統。
官馬北路係統最重要的是通往大東北的幹線,即從北京經山海關、盛京分別延伸至雅克薩、廟屯的官路和通往朝鮮半島的國際通道。屬於官馬北路係統的還有到呼倫、恰克圖的幹線以及塞上的橫向大通道。
官馬西路係統包括蘭州官路與四川官路的兩大幹線,前者從北京經保定、太原、西安、蘭州,分別至青海、西藏和新疆,並通往中亞、西亞諸國;後者則是通往大西南的幹線,從西安通往雲、貴、川,並向西延伸至西藏拉薩。
官馬西路係統當時覆蓋了我國整個西部地區,在大清帝國創建和鞏固的過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官馬南路係統,包括雲南官路、桂林官路和廣東官路3條幹線。前兩條幹線均從太原南下過黃河到洛陽,然後分道到昆明或桂林,並延伸至印度支那半島;第三條幹線即廣東官路的主幹道,則是從北京出發經濟南、徐州、合肥、贛州、韶關,直至廣州。
廣東官路是元、明以來北京到廣州縱貫我國南北的主要官道,曆來當作“使節路”,意思是常有中外使節通行的官道。
官馬東路的唯一幹線就是福建官路,沿途經過天津、濟南、徐州、南京、蘇州、上海、杭州、福州等重要城市。它是清朝朝廷經濟上賴以生存的重要通路。此外,還有橫貫東西的長江官路等。
清代道路建設的重大成果是修建鐵路。尤其是京張鐵路的建成,這是中國人利用自己的技術力量修成的,在我國鐵路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對於加強內地與邊疆的聯係有著重要意義。
清代第一條自建鐵路是唐胥鐵路,是由地方朝廷於1881年建成的從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由於當時清代禁駛小火車,於是不得不用騾馬拉的大車行駛在唐胥鐵路的鋼軌上。
直至中法戰爭爆發前夕,清朝朝廷的兵工廠、軍艦、輪船急需用煤,朝廷才終於做出讓步,同意從英國購買兩台水櫃蒸汽機車,唐胥鐵路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營運鐵路。
唐胥鐵路的出現,打破了清朝朝廷不準修建鐵路的堅冰。此後,在唐胥鐵路通車8年後,清朝朝廷作出決斷,開始在全國大辦鐵路。
京張鐵路在清代鐵路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由當時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設計監造的,1909年建成,是我國首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勘測、設計、施工完成,投入營運的鐵路。
線路起自豐台車站,由西直門經沙河、南口、進入居庸關,到達青龍橋車站,再過八達嶺隧道,然後沿軍都山山麓到康莊,穿越今官廳水庫淹沒區至狼山,進入懷來丘陵地帶,過土木、沙城,再從桑幹河支流的洋河穀地行進至雞鳴驛、宣化,最後抵達張家口。
八達嶺近青龍橋段,為了穿越燕山山脈軍都山的陡山大溝,在22千米線路區段內采用了“人”字形軌道,列車再用折返方法攀斜。另外還有400米長的居庸關隧道和200米長的鋼架結構的懷來大橋。
此後,清代朝廷又興修了津浦鐵路,該鐵路北起天津西站,穿越河北省、山東省、安徽省、江蘇省,終於浦口站,全長1000多千米,為沿
途各省的經濟政治發展作出卓越貢獻。隨著近代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的相繼興起,鐵路、公路、
航線的不斷開辟,我國古代道路交通係統終於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