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與轎子 1.(1 / 1)

車馬與轎子 1.

在我國古代,由於幅員遼闊,知識和技術有限,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地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很大的差別。

其中,夏代奚仲製造馬拉木車,商周的獨轅車,秦漢的單馬雙轅車,兩宋時期的太平車和平頭車以及戰車,還有清代豪華舒適的轎子,都在我國曆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

無論是畜力還是人力的車子、轎子,作為傳統交通工具,它們都是中華民族曆史的組成部分,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夏代奚仲造馬車

車輛為人類服務了幾千年。我國夏朝初年的奚仲,在薛地造出了用馬牽引的木製車輛,被後世稱為造車的鼻祖、車神、車聖。

奚仲發明的馬車,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它不但解決了古代落後的交通問題,而且還促進了道路設施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擴大了商貿運輸和文化交流活動,奠定了社會發展的基礎。

奚仲是我國曆史上夏王朝的異姓諸侯,據說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第十二代孫。他是魯國人,故裏在今山東省棗莊西。

奚仲的先人黃帝曾經造了一輛木頭的車,可以裝載東西。後來奚仲聽說先人做的車放在部落首領那裏,就和家人去部落首領那裏去看。

回來後,奚仲覺得先人的車做得不算好,沒有多大的使用價值,於是,他有空就琢磨如何造車的事。

奚仲想好了初步的樣式後,這一天,他叫上妻兒一起到山上去伐樹。把木料運回來之後,奚仲先粗略地仿照當年黃帝車的樣子做了個模型。以後便天天看著這個車子,仔細琢磨,不斷改造。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最後造成了一輛新車。

為了驗證車子是否堅固,奚仲叫年輕力壯的人把山下的亂石搬到車上來。一塊塊石頭放到車上後,車子越來越沉,奚仲兩隻胳膊架住兩邊的車把,推動車子,木車就“嘎吱嘎吱”地向前走動,車子過後 留下了兩道深深的車轍。

奚仲又開始造馬車。他找一些人幫忙,從山上伐了很多樹木,在山下的一個開闊的地方造起了馬車。

幾個月下來,奚仲造出了一批馬車,還給馬做了韁繩,把韁繩牢固地係在車兩邊的長杆上。很多人都來觀看奚仲造的馬車,奚仲便讓眾人看自己如何駕駛馬車,並教給那些人駕車的技術。

奚仲發明的馬車是一種單轅式馬車,它是後來秦漢時期雙轅車的先驅。奚仲當時還沒有青銅配件,構成單轅車的各種部件均應是木製品。

馬車分別由輪、軸、輿、轅等部件組成。這是一種單轅車,由車輿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較直轅木,拉車的馬匹分別套在轅木左右兩側。通常由兩匹馬駕駛,多者可用4匹,但絕不能用單數。

這種設計結構較為合理,各個部件的製作均有一定的標準,因而堅固耐用,駕駛起來也十分靈便。

這種以木為主體結構的馬車雖然比較簡單,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運輸,不僅是奴隸主貴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也被用於戰爭當中。

由於奚仲精通造車技術,在夏禹時被封為車正,統管部落所有的車馬,主管戰車、運輸車的製造、保管和使用,並被封在薛地,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棗莊地區西部。奚仲在薛地開創了薛國。

在夏、商、周代時,薛國十分興盛。這裏物阜民豐,奚仲所統轄的地區很快地強大起來,成為夏王朝最為繁榮昌盛與文明進步的地區之一,它不但是夏王朝的有力支柱與砥石,也是王室所需的運輸與交通舟車,以及糧食等物資的重要供給地。

薛國由於政治修明,經濟繁榮發達,加上交通便利,因此成為華夏文化交流中心。

奚仲所開創的薛國,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一脈相承。

奚仲當年造車之處,據說就在棗莊市境內的奚公山下,奚仲死後安葬之處在奚公山頂。

奚公山南麓為古代車服祠舊址,是專門祭掃奚仲的場所。這裏林木蒼翠,祠宇壯觀,並有溪泉長流。古時候,不少官員專程來奚山訪謁車服祠 ,祭奠奚仲留下的文字。

奚仲發明的馬車距今已有4000多年,當時世界許多古老民族還正在以牛馬為交通工具時,奚仲創造的木車已馳驅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因此可以當之無愧地列入世界之最。

馬車的發明是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以馬力代替人力,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交通效能,增強了人們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於各地區間的聯係和信息交往,擴大了各地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與此同時,馬車的發明促進了道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