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與轎子 2.(1 / 2)

車馬與轎子 2.

商周的獨轅車

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獨轅車發展的鼎盛時期。這種車在構造堅固,是最好的陸上交通工具,還在驛站傳遞、田獵出行,尤其是遠程征伐等方麵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

由獨轅車改進的各類戰車,從戰國時期開始由盛轉衰。由於當時的戰爭已由過去的中原戰場擴大到北方山地和江南地區,適於平原作戰的戰車已難以施展其衝鋒迅速,攻擊力強的特長,因此戰車的地位開始下降。

據史書記載,商部落在相土時,畜牧業相當發達。相傳相土用槽喂、圈養之法飼養馬匹,將馬馴服,再加訓練,於是馬能拉車馱物,成為重要運輸工具,被稱為“乘馬”。

據記載,公元前2019年,相土用馴養的馬作為運載工具,將商部落遷到商丘,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商部落族的第七任首領王亥,學會了用牛來駕車。他曾經趕著牛車,到其他部落的地界去貿易。

夏代末年,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實施滅夏戰略,在作戰中使用了更多的牲畜和戰車、運輸車。最後討滅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到了武丁時期,國力增強,軍隊駕馭大批獨轅車向南方拓展,一直深入楚國縱深地區。商的末代君主紂王,也曾頻繁出動大量獨轅車,把疆土向江淮地區拓展。商代獨轅車的使用已經十分普遍,車輛製造技術也有很大提高,能夠造相當精美的兩輪車了。由於兩輪車是一個車轅,所以稱為“獨轅車”。

獨轅車其實就是那時的戰車,通常可乘站立的兩三人,車廂後麵留有缺口或開門,以便於乘者上下。

商代的馬拉雙輪獨轅車,由轅、衡、輿、軛、鑾、輪、軸等部件構成。轅的前邊有衡,衡的兩側各縛一個“人”字形軛,也就是駕車時套在牲口脖子的曲木,用以架馬。

這種車的長度超過3米,轅長也在2.56米至2.92米。車軸長3米上

下,兩輪間的軌距2.1米至2.4米之間,大多有18根粗細均勻、排列有序的輻條。車軸與車轅交接處的上方是輿所在,平麵長方形,四周有欄杆,可手扶。後邊有缺口,供乘車人上下之用。

在商代,這種形製的馬車是最好的陸上交通工具。由於馬車堅固耐用、輕便快捷的性能在實用中得到檢驗,其功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因而馬車使用的範圍已相當廣泛。

商王及其大臣使用馬車代步,各地諸侯爭相仿效。為顯示其尊榮富貴,馬車裝飾精致、華麗:或在車上髹漆,或配以銅飾;有的對馬頭及馬身,用不同質料的物件進行裝飾。這在當時已形成風氣。

至東周時期,馬拉雙輪獨轅車得到了改進。但從形製上看,東周的車與商車基本相同,隻是在結構上有所改進,如直轅變曲軌,直衡改曲衡,輻數增多,輿上安裝車蓋。

車馬配件上也更加完備,增加了許多商時車上沒有的零部件,如 銅鑾、銅輨、銅釭等。為求堅固,還在許多關鍵部位都采用了銅構件,如變木轄為銅轄,軛上包銅飾,並有一套用銅、鉛、金、銀、貝和獸皮條等材料製成的飾件和韝具,製作精美,名目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