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駕車的馬由商時的兩匹增加至3匹、4匹,甚至6匹。車駕兩馬的叫“駢”,駕3匹的稱“驂”,駕4匹的名“駟”,駕6匹馬為“六騑”。其中駕轅的兩馬叫“服馬”,兩旁拉車的馬叫“驂馬”。
東周的車以駕4匹馬最為常見,多以“駟”為單位計數馬匹;又因先秦時經常車馬連言,說到車即包括馬,說到馬也意味著有車。東周中期,馬車的形製已完善。製造一輛車,需要多工種的合作,經過大小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製車業成為當時集大成的綜合性手工業生產部門,製車水平也是當時生產水平和工藝水平的集中反映。
東周馬車不僅是王公顯貴出行遊獵時代步和炫耀身份的工具,還是戰爭中主要的“攻守之具”。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各諸侯之間經常發生征戰。當時正值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軍隊的主力是戰車 兵,軍事編製以戰車為主,攻防的主要手段也是戰車。所以,擁有戰車數量的多寡,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標誌,當時有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君”之說。
為了增強軍事力量,以贏得戰爭,各國都把先進技術運用到製造戰車上。於是,各類戰車應運而生,成為當時的一道亮麗風景。戰車按用途不同,可分為幾個類型。有戎路,又稱“旄車”,以車尾立飾有旄牛尾的旌旗作為標誌,是主帥乘坐的指揮車。輕車,也稱“馳車”,用來衝鋒陷陣。闕車,即補闕之車,是用於補充和警戒的後備車。蘋車,車廂圍有葦草皮革為屏蔽,作戰時可以避飛矢流石。廣車,是一種防禦列陣之車,行軍時用來築成臨時軍營。
這些戰車統稱“五戎”,其用途歸納為3類,一為指揮車;二為馳驅攻擊的攻車,它是戰車的主要車種;三是用於設障、運輸的守車。為揮戈舞劍之便,戰車一般都將車蓋去掉,有的還在車軸兩端的銅軎
轄上裝有矛刺,在衝鋒陷陣時刮製敵方的步兵。
馬車裝備的武器有遠射的弓矢,格鬥的戈戟,自衛的短劍和護體的甲胄與盾牌。主將所乘的旗車,還要設置“金鼓”和旌旗,主將或鳴金或擊鼓,以指揮所有戰車的進退。旌旗標明主將所處的位置,它的樹立和傾倒成了全軍勝敗存亡的象征。
每輛戰車還配備10多名步兵,分列在車兩邊,隨車而動,配合作戰。作戰時,每5輛戰車編成一個基層戰鬥單位。車戰時,戰車先呈一線,橫列排開,相去40米,左右10米,隊間60米,使各車之間保持適當的間隔距離,既防敵車衝陣,也使各車行動自如,互不妨礙。
由獨轅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戰車被廣泛用於戰場,車戰也在春秋時期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步兵地位的提高和騎兵的出現,戰爭開始由車戰向以步、騎拚殺為主的形式轉變,戰車逐漸失去了以往的重要地位。漢代以後,曾盛極一時的車戰和戰車終於退出了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