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與轎子 5.
轎子的曆史興衰
在我國古代的交通工具中,有一種完全依靠人力的交通工具,那
就是轎子。自南宋起,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迎親嫁娶,多乘
轎子,因此轎子成了當時人們追求身份、地位的象征。轎子的種類大致分為官轎和民轎兩種。不管是官轎,還是民轎,乘轎者安穩舒適,幾乎是一種特殊的享受。不過在清末民初,轎子已日見沒落了,轎車逐步代替了轎子,具有了現代交通的雛形。
據說,轎子的原始雛形最早出現在我國4000多年前的夏朝初期。據《尚書》記載,夏朝始祖大禹治水之時,奔走四方,曾經就乘坐過轎子。但此後經過多年的發展,轎子在先秦時代還是很少見。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轎子的形製不同,名稱也各異,有“八扛輿”、“版輿”、“籃輿”等。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資治通鑒》說,這些不同形製的轎子,皆“人以肩舉之而行。”
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班姬辭輦圖》中,有八扛輿的形象。其轎身較大,可同時乘坐兩人,轎夫為8人。
八扛輿是一種高等肩輿,當時隻有皇親王公才能乘坐。而民間通用的板輿,形製比較簡陋,隻是把一塊方木板固定在兩根杠上,由兩人一前一後抬行,乘坐者則屈膝或盤腿坐在板上。
東晉時,乘轎子的人才逐漸多起來。至隋唐時期,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各類出行工具都派上了用場,轎子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睞。
盛唐時期,轎子的種類比魏晉時期要豐富許多。比如皇帝所乘的“步輦”,王公大臣所乘的“步輿”,婦女所乘的“簷子”,民間通 用的“板輿”則是各種各樣。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畫的《步輦圖》是最早的皇帝乘坐步輦的形象。畫中所繪是吐蕃讚普派其丞相到長安,覲見唐太宗,求婚文成公主一事。
婦女乘轎也始於唐代,她們乘坐的簷子,是以竹篾編紮而成,形製已接近後世的轎子。但當時乘轎的婦女
僅限於朝廷命官的妻子和母親。
轎子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得到較大普及的是在宋代。從北宋初年開始,“輿轎”已流行於社會的各個階層。北宋時有大臣上奏宋太宗趙炅,認為眼下普通百姓都乘轎,不成體統。於是宋太宗規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轎”。暖轎是指轎頂使用布蓋,四周飾有布帷的封閉型轎子,又稱“暗轎”。相傳,在北宋年間,曆經4朝的元老文彥博,因為年老體衰,與另一位身患疾病的名臣司馬光,被皇帝特許乘坐轎子,屬於是優待老臣的恩典。
南宋時期,轎子的使用數量終於超過了車,各級官員偏重於坐轎,很少乘車,因為轎比車要平穩,可以免去路途不平造成的顛簸。朝廷還加強了對於轎子等級的劃分,同時取消了對車的等級規定。這表明,南宋上流社會已經把轎當成首要的出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