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與轎子 5.(2 / 2)

宋代時期的轎子雖然同漢唐時期的轎子大同小異,仍兩人抬杠, 但選材精良,以硬木為主,上雕花紋飛龍,造型美觀。

至明清時期,轎子發展為4人抬或8人抬。作為炫耀消費品,轎子成為排場和麵子的最佳載體,即使幾十步也要乘轎。大明官吏幾乎無一不是豪華轎子的狂熱癡迷者。

嘉靖時期,左都禦史張永明上奏,彈劾南京太仆寺卿王某。因升光祿寺卿赴任,王某和家口坐8抬大轎3乘,4人大轎4乘,總共用了340個扛夫和轎夫,一日花費差銀40餘兩;從南京至陝西1500千米路,浪費差銀不下千兩。

明清兩代,轎子幾乎成為中國交通的代名詞,“行到前門門未啟,轎中安坐吃檳榔”,關於轎子的等級製度和權力文化也在這一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在古代,轎子分為官轎和民轎兩種。官轎是皇家、官員的主要交通工具,由於坐轎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轎子也不同。由於皇帝們的地位特殊,因此他們坐的轎子分為許多種。如:禮輿,是供皇帝上朝時乘坐的;步輿,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內巡行時乘坐的;輕步輿,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視察民情乘坐的;便輿,是供皇帝在巡視時備用的一

種轎,隨時以轎代步用的。平時,皇帝在宮內出入,一般都乘便輿,冬天坐暖輿,夏天坐涼輿。

除皇帝的轎子外,不同品級的官員則坐不同的轎子。官轎出府,常有隨從在前鳴鑼開道,四周還有侍衛人員,前呼 後擁,展示官威。百姓見之,必須肅靜、回避。

官轎所用的轎夫也分等級,官越大,抬轎的人越多。一般七品官多為4人抬,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乘8人抬,皇帝出宮時是16人抬,自然是最高的規格。

抬轎也是一門技術。抬轎子講究抬得穩,走得快,所以好轎夫都是經過專門訓練和長期鍛煉的。尤其是4人抬、8人抬官轎的轎夫,是要有充足的體力的。

除去官轎,還有一種轎就是民轎。通常來說,民轎的使用者大多是富戶人家。在民轎中還有一種被稱為“花轎”或“喜轎”的,專用於百姓婚事。擁有這種轎子的人多是一個民間組織。

隨著封建社會的被推翻,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除了在特殊場合,如某些傳統婚禮場合,尚能看到一些罕見的花轎外,已經為時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