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糧與漕運 1.(1 / 1)

漕糧與漕運 1.

漕運是利用水道調運糧食等的一種專業運輸。我國古代曆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經水路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

這種糧食稱“漕糧”,漕糧的運輸稱“漕運”,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3種。運送糧食的目的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

漕運,是我國曆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製度,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漕運是維係朝廷經濟命脈的重要事務,對維護國家的政治穩定,推動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的漕運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的需要,積極發展漕運事業,以滿足經濟發展和戰時運糧運兵的需要。如疏通、開

鑿和利用胥河、邗溝、菏水、鴻溝等,發揮了巨大的效益。

這些水利工程,其規模之大,成效之顯著,設計之合理,技術之先進,在我國漕運史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並且在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促進經濟文化交流上,起了重要作用。

春秋時期,吳國在伍子胥等人的努力下,逐漸強盛起來。

吳國地處長江下遊,河網縱橫,交通全靠水路,舟師是吳軍的主力。吳國的造船技術也有很大提高,已能建造各式大中型艦船,舟師成了吳軍的主力。於是,吳國也和當時的其他諸侯國一樣,力爭稱霸諸侯,做天下盟主。

吳王闔閭為運輸伐楚所用糧食,命伍子胥於公元前506年開挖了胥河,船舶可以從蘇州通太湖,大大縮短了從蘇州至安徽巢湖一帶的路程。

胥河是我國現有記載的最早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從蘇州通至太湖,經宜興、溧陽、高淳,穿固城湖,在蕪湖注入長江。

吳打敗楚國後,繼而又攻破越國,迫使越王勾踐臣服於吳。取得兩次重大的勝利後,夫差認為吳國在長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經確立,決定進一步用兵北方,迫使北方諸侯也聽從他的號令。

但在當時,長江淮河之間無直接通道,北上用兵需由長江出發入海,再繞道入淮,航程過長,海浪過大。因此,吳國決定以人工河溝通江淮。

吳國過去連年攻楚,吸取了楚國發展航運的技術經驗,再根據以 往開河的經驗,吳國因地製宜地把幾個湖泊連接起來。曾經先後在國內開鑿了溝通太湖和長江的“堰瀆”和太湖通向東海的“胥浦”。

伍子胥開鑿的胥溪和這次開鑿的胥浦,成為了後來隋代大運河最早成形的一段。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下令在邗城開挖深溝,引長江水向北入淮河,溝通了江淮,以水路運糧運兵。開鑿邗溝完全為軍事目的,這就是漕運的開始。

因為漕運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運送軍糧。後人又稱邗溝為“山陽瀆”。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淮水》記載:“昔吳將伐齊,北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築邗城,城下掘深溝。”它從邗城西南引長江水,繞過城東,折向北流,從陸陽、武廣兩湖間穿過,北注樊梁湖,又折向東北,穿過射陽兩湖,再折向西北,後入淮河。

邗溝渠線所以比較曲折,主要原因是要利用湖泊,以便減少工程 量。這條運河全長約150千米,它開通後大大便利了南北航運,為後來江淮運河的發展奠立了初步基礎。

公元前482年,吳國夫差下令在今山東省魚台縣東和定陶縣東北之間鑿開了一條新水道。因其水源來自菏澤,故稱“菏水”。

菏水同胥河、邗溝一樣,都是吳國為了政治、軍事需要而開鑿的。在後來長時間中,對加強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流域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聯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也在積極發展漕運,魏惠王為稱霸中原,公元前360年開挖了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鴻溝。鴻溝是我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淮的人工運河。

鴻溝先在河南滎陽把黃河帶有較多泥沙的水引入圃田澤,使水中的泥沙沉積在圃田澤中,減輕了下遊渠道的堵塞。

然後引水向東,繞過大梁城的北麵和東麵,向南與淮河支流丹水、睢水、渦水、潁水等連接起來,許多自然河道連接成網,船隻可以暢通無阻。

鴻溝開通後,建立了直通東方各諸侯國的水路交通線。保持了魏國同東方諸侯國的溝通,加強了同他們的聯係。不僅在黃河、淮河、濟水之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水上交通網,由於它所聯係的地區都是當時我國經

濟、政治、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所以在曆史上影響很大。

鴻溝修成後,經過秦代、漢代、魏、晉、南北朝,一直是黃淮間中原地區主要水運交通線路之一。西漢時期又稱“狼湯渠”。該地北臨萬裏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大平原,南接中嶽嵩山,是曆代兵家興師動眾、兵家必爭的古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