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糧與漕運 2.
秦漢時期的漕運
秦漢兩代繼續發展漕運事業。比如秦始皇令監祿鑿靈渠,蕭何將關中糧食轉漕運至前線,劉濞開挖“茱萸溝”運道,漢武帝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人工運河漕渠,漢明帝時王景使黃河、汴河分流,東漢廣
陵太守陳登改道與疏通邗溝等。
從以上資料不難看出,古代的運河大多以運送糧草和軍隊為主,但客觀上卻促進了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民族的融合。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接著又向嶺南進軍。但是戰爭並不像預料的那樣順利。嶺南的險峻地形,使行軍極度困難。
糧草的運輸主要靠人背牲口馱。
運糧隊伍要翻山越嶺,走上好些日子,除去自己的消耗,到達營地時已經所剩無幾了。
更麻煩的是,行進在崇山峻嶺的運糧隊伍,往往要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糧草問題,更直接地說是運輸問題,要是不能得到解決,作戰根本無法取得勝利。就這樣,常常空著肚子打仗的秦軍進行了3年戰爭,還是沒有什麼明顯進展。
為了解決南征部隊的糧草運輸問題,秦始皇決定派史祿領導“鑿渠運糧”,在五嶺之上開了一條運河。初名“秦鑿渠”,又稱“零渠”,即今靈渠。
史祿將靈渠的路線,選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城附近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嶺上。這裏兩江相近,最近處不到1500米,山又不太高,相對高度30米。隻需溝通兩江,中原地區用船運來的糧草,就可以從水路一直越過五嶺,進入嶺南地區。
在這些山區河道行船,最重要的是如何使船“爬”上山的辦法。船要“爬”山,對水麵“坡度”就要有一定的要求。
水麵的“坡度”在航行術語上叫做“比降”。開鑿靈渠的勞動人民,用他們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了許多山區河道行船的好辦法。
在開挖靈渠時,讓河道迂回曲折,多拐幾個彎,讓船多走幾個“之”字形。這樣,有限的河道被延長了,水麵的“坡度”就相應變得小了,船“爬”山也就容易得多了。
在山上進行這種施工,從地理上來講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從工程上來講也是不經濟的。於是,民間又發明了“鬥門”,也叫做“陡門”。
在靈渠水位比降大而又不適於延長河道的地方,分別用巨石做了一個又一個的鬥門。最多時設36座鬥門,最少時也有10座鬥門。每個鬥門都有專用的工具,如鬥杠、鬥腳、鬥編等。
船進入一個鬥門後,隨即把身後的鬥門用專用的工具堵嚴,使其 不能漏水,然後徐徐開啟前進方向上的另一個鬥門。隨著鬥門打開,水從前方的鬥門湧進來,不一會,兩個鬥門間的水位就平了。
於是船就可以前進到前一個鬥門內,隨後又堵住船後鬥門,再打開前麵鬥門。如此周而複始,船就一級一級向山上“爬”去。同樣道理,船也可以從山上一級一級“爬”下來,不過方向相反罷了。
除了使船“爬”上山的好辦法外,勞動人民還創造了另外一種重要的好辦法,就是實施了引湘江水入靈渠的“分水工程”。
湘江上遊的海洋河水量較豐富,他們在海洋河上建立分水工程,以使靈渠保持充足水量,便於船隻從海洋河通過分水工程進入運河。
分水工程位於興安縣城東南約2千米遠的分水村。這裏不是距離運河最近的地方,但是此處海洋河河床較高,大體與靈渠海拔高度相當,便於把水引入運河。所以也就舍近就遠,把分水工程選擇在此。分水工程包括“人”字形的攔河壩和鏵嘴兩部分。
平時,壩下一段海洋河舊道不再通水,但來洪水時,大水可以翻越大壩流入舊道。
鏵嘴位於“人”字形攔河壩頂端的河心,其作用與都江堰的角嘴一樣,把海洋河水分成兩部分,七分進北渠,三分入南渠。進入北渠的水,從“人”字壩向北,經過約3.5千米的渠道,回到湘江故道。進入南渠的水,經過人工開鑿的4.5千米的渠道,引入靈渠,作為運河的主要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