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糧與漕運 2.(2 / 2)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數十萬秦軍和民工,開石劈山,進行了艱苦勞動。

他們經過5年努力,排除了許多困難和幹擾。至公元前214年,這條長33千米的靈渠終於挖成了。

靈渠修成後,秦軍加強了對嶺南的攻勢,長驅直入,深入越人腹

地。終於在公元前214年徹底平定南越,並在那裏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

第二年,又遷徙50萬刑徒戍守嶺南,與當地越人雜處,共同開發南方地區。

在攻取嶺南的同時,秦始皇派兵修築通往雲貴的道路,道寬5尺,稱“五尺道”。秦軍通過五尺道進入西南地區,設郡立縣,委任官吏管理這一地區。

靈渠是世界上最早建造並使用船閘的運河,也是最早的 跨越山嶺的運河。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這種利用船閘的行船技術,一直沿用至現代。

秦漢之際,蕭何從關中漕運糧食到廣武前線。當時的路線是從關中將糧食裝上漕舟,然後順渭水東下,經黃河險段三門峽後再東流至廣武。

其中三門峽一段漕運十分危險,不僅河道窄,而且水流急,還有不少暗礁,稍有不慎,即船毀人亡。蕭何將關中之糧運至前線特別的艱辛。

蕭何在長達5年之久的興漢滅楚的戰爭中,鞏固後方戰略基地,多靠漕運足食足兵支援前線,其傑出的軍事後勤保障,對於最終戰勝項羽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劉邦稱蕭何功勞最大,位列第一,不是沒有道理的。

西漢定都長安後,每年需從關東運輸大量穀物以滿足關中地區貴族、官吏和軍隊的需求,轉漕逐漸製度化。當時,漢高祖劉邦的侄兒吳王劉濞設都城於廣陵城。劉濞曾對運河作出過重大貢獻,他開挖了一條著名的“茱萸溝”運河。茱萸溝運河西起自揚州東北茱萸灣的邗溝,東通海陵倉及如皋磻

溪,使江淮水道與東邊的產鹽區聯結,在運鹽和物資運輸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至漢武帝初年,全國每年的漕運量增到100多萬石,以後又增至400萬石,高峰時達至每年600萬石。當時漕運用卒達6萬人。由各地護漕都尉管理,沿途縣令長也有兼領漕事的。漕糧則輸入大司農所屬的太倉。

漕轉關中,費用浩大,需時很長,動員人力很多,特別是漕船要經過三門峽砥柱之險,糧食損耗很大。當年蕭何就曾曆經三門峽段漕運的危險。

西漢朝廷曾先後采取過多種改進辦法。其中收效最大的是漕渠的開通。

漢武帝用3年時間,沿秦嶺北麓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人工運河漕渠,使潼關到長安的水路運輸的路程和時間大大縮短,運輸費用從而減少,沿渠民田也能收到灌溉之利。這是西漢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

漢宣帝時,令三輔、弘農、河東、太原之粟以供京師。這種做法,對縮短漕運路線,減少漕運壓力,避開砥柱之險,起了良好的作用。

東漢建都洛陽,從山東、河北、江淮等地轉漕糧食至京師,路程較近,又不需經過砥柱之險,改 善了漕運困難的局麵。因此漢光武帝初年省罷了護漕都尉。

但是,這個時期的漕運事業仍有一定的發展。後來,漢光武帝在洛陽南修陽渠引洛水以為漕。

漢明帝時,從滎陽至千乘海口,築堤修渠,使黃河徙道後混流的黃河、汴河分流,便利了南來的漕糧自淮河入汴,

北來的漕糧循河、洛而西,使京師糧食供應不憂匱乏。這是東漢漕運

事業的最大成就。秦漢時期的漕運工程,滿足了當時運送糧草和軍隊的需要,也促

進了這些地區經濟的繁榮,有利於民族融合與國家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