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糧與漕運 4.(1 / 1)

漕糧與漕運 4.

宋元漕運與漕糧

北宋由於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養有大量的軍隊,對漕糧的需求大大

增加。開封、南京、陳州等重要城市都仰賴外地的漕糧,加之北宋漕線較隋唐縮短近半,故運輸能力大增,年漕運量高達600萬甚至800萬石,創我國古代漕運之最。南宋漕糧主要沿江運往各軍事重鎮。元代的漕運是海運、河運並行而以海運為主,海運主要是將南方糧食由海路的調運。元代海運興通,漕運進入新階段。

隋朝開發大運河為唐朝初期的漕運創造了條件。唐朝統浩者在前代運河的基礎上,對運河河道加以疏渡、整浩,形成了以南北大運河為主的漕糧水運網,贏來了運河漕運的新高峰。至唐朝末年,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自此為墟。後又經過五代數十年的長期混戰,渭水不再進行漕運,關中的航道失修,沒法利用,以致宋太祖統一天下後,把國都定於開封。

北宋建都開封。從地理位置說,這個都城更接近了當時盛產糧米的地區,並縮短了漕運的路線。不僅都城開封的糧食需由南方供應,就連南京、陳州等地也開始仰賴於漕糧。

宋代的漕量非常大,甚至超過前代,主要是由於北方各省的農業生產,在長期的戰爭中受到嚴重摧殘,由本地收取的糧食數量越來越少,而仰賴外地供應的數量越來越大。

宋代的官僚機構重疊龐大,常有一個官五六人共做的現象,做官必須食俸祿,高級官員每月要支祿米100石。官吏一多,國家支出的糧食自然就多了。

宋代朝廷還養著大量軍隊,軍隊的給養也大多仰賴漕米。有了以上的客觀需要,再加上北宋的漕運線路比唐代要近一半,由淮入汴, 水道暢通,灘阻較少,而且不需接運,所以宋代每年漕運量,成為我國漕運史上的最高紀錄。

宋代主管漕運的官員,在朝廷內是三司使。三司使,是朝廷主管財政的大員,他的地位僅比宰相和樞密使低一等,號稱計相,職權很大。各路都設有轉運使掌管漕運,因此轉運使又稱漕司。

宋欽宗靖康年間,北宋的國都東京被金兵攻破。接著康王趙構在南京即位,後來又將國都遷到臨安,這就是南宋。

南宋的國都就處在這水利發達、土地肥沃的江浙地區,漕運路程也比北宋短得多。至於湖廣、四川等地,當時也是有名的富庶地區,這些地區的糧食,就大多運往沿江各軍事重鎮,供應軍隊的需要。

元代首都和北方部分地區的糧食供應主要取自南方,南方的糧食經海道運至直沽,再經河道運達大都。運往元都的漕糧,在至元、大德年間為百餘萬石,後來增至300餘萬石。元代歲運的最高額為350餘 萬石。

元代並在直沽河西務設都漕運使司,負責接受南來的糧食物資及所屬各倉公務;在大都設立京畿都漕運使司,負責將前司接納的糧食物資運赴大都各倉。

元朝朝廷對漕運管理非常嚴格。當時,朝廷規定,在漕運過程中如果損耗了漕糧,損耗由押運官員賠償;如果船隻翻沉,造成船民死亡時,則可免賠。

元朝朝廷為了尋找經濟、安全的海運線路,從1282年起,海道漕運線路一共變更了3次。

第三次的線路是:從劉家港入海至崇明島的三沙進入深海,北去經成山角折而西北行,經劉家島、沙門島過萊州灣抵達直沽海口。這一條新線路比較以前的線路短些,快些,順風時10多天就可以到達。

此外,為了克服海道運輸困難,元代海運機關接受船民的建議,在西暗沙嘴設置航標船,豎立標旗,指揮長江入海口的船隻進出。後又接受船民的建議,在江陰的夏港、需溝等9處,設置標旗指引行船。

又在龍山廟前高築土堆,土堆四周用石塊砌壘;土堆上從每年4月

中旬開始,白天高懸布幡,夜間懸點燈火,以指揮船隻行駛。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元朝朝廷大規模地挖河造船,對促進經濟發展無疑是有利的。總的講來,元代的漕運是海運、河運並行而以海運為主。

在航行實踐中,元代勞動人民在航途上樹立航標,確立港口導航製,編出通俗的口訣,對水文和氣象進行預測預報,為開發我國東部海域的航運做出了貢獻。

同時,海運的開通和發展,加強了元代南北物資和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元代造船技術的提高和外貿事業的發展,沿海城鎮也由此而繁榮,對元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產生過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