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與航海 1.(1 / 2)

造船與航海 1.

我們的祖先曾經以其非凡的勇氣和智慧走向了海洋,開辟了我國航海事業的先河。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古代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不僅對於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促成了明代鄭和下西洋的曆史性壯舉。

明代造船與航海技術的發展,將我國的造船與航海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在這一有利的技術條件支持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7次遠渡重洋,促進了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在人類曆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古代造船和航海技術

造船與航海是綜合性的科學技術,涉及流體力學、材料力學、運動學、天文學、數學、磁學、地理學、氣象學及製造工藝技術等廣闊的領域。我們的祖先以其非凡的勇氣和智慧,創造了先進的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開辟了我國航海事業的先河。

在造船技術上,發明了船舵、水密隔艙和船體龍骨結構;在航海技術上,利用天文和地文進行航海。這些成就,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我國的造船史綿亙數千年,從遠古就開始了。

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廣泛使用了筏和獨木舟。據考證,筏是舟船發明以前出現的第一種水上運載工具,是新石器時期我國東南部的百越人發明的。

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峰。漢代出現的舵,是世界航海史的一項發明。廣州西村皇帝崗西漢

古墓中出土的木質船模中,便已經發現了舵的存在。

舵是安裝在船尾後操縱航向的裝置。舵雖然是小小的裝置,但它能使龐大的船體運轉自如。其奧妙在於,航行中的船隻,如果要向左轉,就要將舵向左偏轉一個角度,水流就在舵麵上產生了一股壓力,即舵壓。舵壓本身很小,但它距離船的轉動中心較遠,所以使船轉動的力矩比較大,船首會相應地轉向左方。

“舵”的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世界造船史的一大貢獻,它改寫了世界航海事業的曆史,為航海者進行遠洋航行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條件。

水密隔艙大約發明於唐代,宋以後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內河船也有采用。

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 區,艙數有13個的,也有8個的。這一船舶結構是我國在造船方麵的一大發明,它具有多方麵的優越性。

首先,由於艙與艙之間嚴密分開,在航行中,特別是在遠洋航行中,即使有一兩個艙區

破損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艙區。從船的整體來看,仍然保持有相當的浮力,不致沉沒。如果進水太多,船支撐不住,隻要拋棄貨物,減輕載重量,也不至於很快沉入海底。如果進水嚴重,也可以駛到就近的口或陸地進行修補。因此,水密隔艙既提高了船舶抗沉性,又增加了遠航的安全保障。

其次,船上分艙,貨物的裝卸和管理比較方便。不同的貨主可以同時在個別的艙區中裝貨和取貨,提高了裝卸的效率,又便於進行管理。另外,由於艙板跟船殼板緊密聯結,起著加固船體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而且取代了加設肋骨的工藝,使造船工藝簡化。

我國古代船舶的龍骨結構是造船業中的一項重大發明,對世界船舶結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古代航海技術同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天文航海技術和地文航海技術方麵頗多創造。天文航海技術主要是指在海上觀測天體來決定船舶位置的各種方

法。我國古代出航海上,很早就知道觀看天體來辨明方向。比如《淮南子》中就說過,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東方或西方,那觀看北極星便明白了。

至元明時期,我國天文航海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已能觀測星的高度來定地理緯度。這是我國古代航海天文學的先驅。這種方法當時叫“遷星術”。遷星術的工具叫“遷星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