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與航海 1.(2 / 2)

遷星板用優質的烏木製成。一共12塊正方形木板,最大的一塊每邊長約24厘米,以下每塊遞減2厘米,最小的一塊每邊長約2厘米。另有用象牙製成一小方塊,四角缺刻,缺刻四邊的長度分別是上麵所舉最小一塊邊長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

比如用遷星板觀測北極星,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邊緣是北極星,下邊緣是水平線,這樣就可以測出所在地的北極星距水平的高度。求得北極星高度後,就可以計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緯度。

我國古代航海者已經非常準確地掌握了季風規律,並利用季風的

更換規律進行航海。對於東南亞的太平洋航線來說,如有的古籍中說:“船舶去以11月、12月,就北風;來以5月、6月,就南風。”對於通往朝鮮、日本的東北亞航線,對季風的利用則正好相反。當然,海麵上所刮的風並不單純是季風,還有瞬息萬變的各種氣候。

因此,古代航海者總結了大量預測天氣的經驗,並巧妙地利用我國獨特的風帆,即可以或降或轉支的平式梯形斜帆,根據風向和風力大小進行調節,使船可駛八麵風,保證了不論在何種風向下,都要以利用風力進行航。其中,對於頂頭風,南宋以後已發明了走“之”字形的調帆方法,就能逆風行船了。

我國古代地文航海技術的成就,包括航行儀器如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的發明和創造,以及針路和海圖的運用等。

航海羅盤是我國發明的。我國發明指南針後,很快使用到航海上。航海羅盤上定24向,我國漢代就有24向的記載。北宋地理學家沈括的地理圖上也用到過24向。把羅盤360度分作24等分,相隔15度為一向,也叫“正針”。但在使用時還有縫針,縫針是兩正針夾縫間的一向,因此航海

羅盤就有48向。大約南宋時已有48向的發明了。48向的每向的間隔是

7.3度,這要比西方的32向羅盤在定向時精確得多。關於32向的羅盤知識在明末雖從西方傳進來,但是我國航海家一直用我

國固有的航海羅盤。

計程儀又叫“測程儀”。三國時期吳國海船航行到南海一帶去,有人寫過《南州異物誌》一書,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在船頭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後從船首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時到達,以此來測算航速航程。

這是計程儀的雛形。直至明代還是用這個方法,不過操作方法更為具體。

我國遲至唐代末年已有測深的設備。一種是“下鉤”測深,一種是“以繩結鐵”測深。深度達20多米,這還是淺水測深。再稍晚一些,有記載說用綱下水測深,“綱長50餘丈,才及水底。”綱是大繩,50多丈,這已是深水測深了。

南宋末年吳自牧的《夢粱錄》上說:“如果航海到外國做買賣,從泉州便可出洋。經過七洲洋,‘船上測水深約有七十餘丈’。”當時測水這樣深,可見我國宋代已經有比較熟練的深水測深技術了。

宋代已經有針路的設計。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針引路,所以叫做“針路”。有的古籍中叫“針經”,或“針譜”、“針策”。凡是針路一般都必寫明某地開船、航向、航程和船到某地等。

至於海圖,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上已有海道圖,這是我國航海海圖最早的記載。我國現存最早的海道圖是明代初期《海道經》裏附刻的《海道指南圖》。

明末時期有些古籍注明海上危險物,比如“有草嶼”、“有蘆荻”等,還有淺灘、暗礁、沙州以及岩石的記載。這些和近代海圖上的要求大致符合。

上述這些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在明代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充分運用。這就從物質技術方麵為明代的鄭和下西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