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刀”就是指砌一塊磚等建築材料時,瓦刀從灰泥桶中挖上一點泥漿後,分3次抹上建築材料的黏結麵。也就是說,要在正麵抹成黏結的灰埂子,還要在頂麵和側麵也抹成黏結的灰埂子。
技術水平高的瓦工師傅,砌出的磚牆平整美觀。而技術較差的師傅,不是兩個黏結麵選得不好,就是瓦刀上挖的灰泥量有多有少,抹灰泥埂子時,不是三刀抹定,而是要四五刀才能抹定。古代對學徒瓦工的培養,也是從兩麵三刀開始的。
石匠是最古老的行當之一。雖然是個辛苦活,但石匠不僅需要賣力氣,還需要有靈活的頭腦和高超的技藝。事實上,正是那些石匠藝人,把歲月的痕跡留了下來。雖然時代進步了,但人們的生活仍離不了石匠。
石匠都跟石頭打交道,大致分3類:一類是專門打造房屋的石裝飾品的,如石屋簷、石牆墩、石條、石地板等;另一類是打造石佛像、石獅、石狗、石魚的;還有一類是刻壁畫、刻石板畫、刻碑文的。
石匠幹的活都存在一定的危險性,而且幹的活需要粗中有細,來不得半點馬虎。古時,由於沒有機械設備,開采石頭全是靠手工來完成,所以這一工種無疑是最累、最危險的。如需開采大塊石料時,石匠還要花費更大的心力才能夠完成。
石料幾經周折運到工地後,石匠就要按雇主的要求對石料進行設計。師傅設計完成後,那些身強體壯的徒弟就按設計要求打石。徒弟把石藝品的雛形打造出來後,就由師傅開始進行精雕細刻了。再經最後一步打磨刨光,就可以讓它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麵前。
在石匠行當中,較為輕鬆的活就是石刻了。然而,這活是看著輕鬆,做起來卻也相當不易。因為石刻對石匠要求很高,沒有一定書畫基礎的石匠肯定吃不了這碗飯,所以許多人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石匠們在漫長的歲月裏走的雖是一條艱辛的路,但他們掌握的這一民族工藝對促進人類的文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民間藝人留給後人的財富,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木瓦石匠的祖師是魯班。魯班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 “魯般”。魯班生活在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裏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春秋和戰國之交,社會變動使工匠獲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在此情況下,魯班在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麵都有所發明。
公元前450年左右,他從魯國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造兵器。他曾創製雲梯,準備攻打宋國,但被墨子製止。墨子主張製造實用的生產工具,反對為戰爭製造武器。魯班接受了這種思想。
魯班很注意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研究,他受自然現象的啟發,致力於創造發明。
一次攀山時,手指被一棵小草劃破,他摘下小草仔細察看,發現草葉兩邊全是排列均勻的小齒,於是就模仿草葉製成伐木的鋸。
魯班是個有名的巧木工,在他的經驗指導下,在古代我國成為了當時木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