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簾畫是用光滑纖細的竹絲做緯線,蠶絲做經線編織而成,然後在簾子的幅麵上畫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獸等國畫,成為精美的壁飾和窗簾,有濃厚的詩情畫意,極富東方色彩和民族氣派。
竹簾是我國的特產,它既實用,又是美化生活的裝飾品。竹簾畫,是在精編的竹絲卷簾上繪畫,通常運用具有傳統特色的國畫技法。據記載,重慶竹簾,“細如毫發密如絲”。清代光緒年間就發展了油漆彩繪的畫簾。
彩蛋畫有平放、豎放和單隻、成雙等形式。有的裝配成燈籠形、金魚形,下端綴以流蘇,可以懸掛。有的用不同規格、品種的彩蛋畫
組成寶塔形。
清代,彩蛋畫已在江蘇、湖南、北京等地流行。嘉慶、道光年間,蘇州民間有製作螢火蟲燈的習俗,即在鴨蛋殼上粘五色紙,再加以彩繪成魚形,蛋殼上打一小孔,孔內納螢火蟲,在夜間,透過蛋殼,隱約閃爍發光,供兒童嬉玩。
道光、鹹豐年間,湖南黃熙在雞蛋殼上用蠅頭隸書小楷淺刻唐太宗《小山賦》。光緒年間,北京有彩繪京劇臉譜和“十二生肖”的彩蛋在市肆出售。
後來,彩蛋畫生產逐漸發展,有數十個花色品種,更豐富了彩蛋畫的藝術,並銷往國外。
拚貼工藝畫是以拚貼工藝為主要表現手法的工藝畫。主要有貝雕畫、羽毛畫、樹皮畫等。
貝雕畫產於沿海地區。它以江河、湖泊的貝殼為材料,巧取其自然形狀以及外表和內層的絢麗色彩,經過精心選料、雕刻、琢磨、組裝等工序製成。
貝雕畫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借鑒了中國畫的章法,構圖簡練,其雕刻技藝則吸取了玉器、牙雕、鑲嵌等藝術的特長,製作精巧,作品晶瑩閃爍,風格華麗。
羽毛畫采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借助傳統的國畫構圖法及雕塑、木刻、裝飾工藝等的表現手段,製作的一種圖畫,其內容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禽鳥、走獸、蟲魚等形象。羽毛畫別具情趣,格調清新,頗受人們青睞。
羽毛畫是我國獨創的傳統工藝。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羽毛 貼畫,當時隻是一種簡單的表現形式,且雜以彩繪。到了漢代,羽毛貼畫絹的做工就比較細致,色彩比較鮮明,有了一定的布局與格調。
唐代的立女屏風,才使其成為一個工藝美術表現形式的獨立品種。清代點翠鬆竹座屏的出現,使羽毛畫的表現形式,內容以及粘貼技藝都達到了至善盡美的程度。
在沈陽故宮關雎宮內還懸掛著當年皇太極送給愛妃海蘭珠的兩幅羽毛畫,雖曆經滄桑數百年,仍然不褪色,不變質,是宮廷禦用的珍貴工藝品。
樹皮畫是以白樺樹皮拚貼而成的工藝畫,主要產於吉林、山東等地。白樺樹樹幹端直,樹皮柔軟、色澤、紋理美觀,可以分層剝落,是製作工藝品的良好材料。
樹皮畫的工藝主要有選材、剪切、拚接、粘貼、配畫框等。經過藝人們的合理選材,充分利用並發揮樹皮由表及裏所呈現的白、銀灰、深灰、赭石色等多種天然色彩,精心剪切、雕刻,巧妙拚接、粘貼,製成中國畫形式的樓台亭閣,或是西洋油畫形式的花卉、瓜果等,風格高雅。
其他工藝畫有木板年畫、鐵畫、紙織畫、棉花畫等。其中的木板年畫曆史最久,成就也最高。
木版年畫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豔,久不褪色,對比強烈,古拙粗獷、飽滿、緊湊,概括性強。它以傳統技法構圖,畫麵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
我國年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早在漢代,在門上畫門畫已形成風俗,含有“禦凶”的意思,特別是在舊時農曆新年,貼上一對門神,認為可以祈求平安吉祥,同時,也有裝飾門板的作用。
河南省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我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另外天津楊柳青、江蘇省蘇州桃花塢、山東省濰坊等地年畫都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