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業 2.
巧借天成的根雕工藝
根雕,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
根雕工藝集自然之美和塑造化之妙的形式於一身,流溢濃厚的人文底蘊,折射深邃的哲理光華,妙趣天成,立意深遠,於無聲處顯神奇,具有豐富而清新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根雕工藝是巧借天成,大部分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有“三分人工、七分天然”之說。因此,根雕藝術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根雕藝術在我國的發展曆史可謂是源遠流長的。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會雕刻木像做裝飾品。1982年,從湖北省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戰國時期的根雕作品“辟邪”,作為鎮墓獸的這件根雕作品。虎頭龍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蟬等紋樣,富有動勢,顯示出2300多年前我國古代根雕藝術品已達到了自然形態和人工雕琢巧妙結合的水平。
西漢時期,孔子的後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彎曲的形態製作拐杖。南北朝時期,已出現了不少利用樹根製作的杖頭、筆筒、佛柄、抓背等實用品和家具。
隋唐時期,根雕不僅在民間普遍流傳,同時也得到皇室貴族的青睞,唐時大臣李泌曾經采用天然樹根,製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
宋元時期,根的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流行發展,同時還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在我國的一些石窟和廟宇內,至今仍然保存著根雕的佛像,這些樹根雕刻的佛像,可與泥塑、石雕的媲美。
明清兩代,根雕技藝已趨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稱的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鶴為代表的嘉定派。根藝家們不僅利用木、竹根 創作出供人欣賞的擺設,而且還雕刻具有實用價值的家具及其他實用品。從明代蘇州畫家仇英繪製的《金古圖》、《桃李園圖》、《賺蘭亭》等畫中,可觀賞到畫家細致描繪的樹根太師椅、樹根拐杖等多種根雕藝術品。
根雕的祖師相傳是魯班的徒弟泰山,這裏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很早以前,泰山前麓住著一對夫妻,他們婚後連失兩個孩子。這年進了臘月沒幾天,隨著一聲啼哭,妻子又生下了一個白胖兒子。
他們害怕再失去這個孩子,就按照一個算命先生的囑咐,給孩子取名“泰山”。有了泰山這個響亮的名字,那孩子不但長得水靈,而且連個頭疼腦熱的病都沒有,十分招人喜歡。泰山長到10歲的時候,成了個小機靈鬼,整天帶著一幫小兄弟不是用黃泥弄個狗貓模樣的泥塑,就是用秫秸紮個鳥或獸的,雖無人教他,卻做得活靈活現,非常逼真。
這一年,木匠的祖師爺魯班來到泰安城做活,正巧投宿在泰山家中,一住就是半年。窮人的孩子無錢念書,學種手藝也可以謀生了。
魯班臨走的時候,泰山的父母提出讓孩子跟他學習木匠。從此,泰山跟著魯班師父走南闖北,給人家做家具,做門窗。
泰山對魯班的木雕很感興趣,每當魯班在太師椅、拔步床上描龍繪鳳、刻花刻鳥的時候,他總是在旁邊目不轉睛地看,過後自己再找塊木頭學著師傅的樣子刻。由於泰山還是個孩子,魯班也不逼著他學。一年後,魯班見他在木工方麵確實不入門,就讓泰山先回家去,等長大了再學。隨後,就派人把他送回了泰安。
泰山回到家裏以後,又開始了天天打柴挖藥的活計。有一天,他發現那些挖回來的樹根奇形怪狀,有的像喜鵲登梅,有的像猴子探月,有的像二龍戲珠,有的像麒麟送寶。
他憑著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從魯班師傅那裏學來的雕刻手藝,反複琢磨,精雕細刻,把那些平常隻能當爛柴燒的木頭,製成了一件件工藝品,然後拿到岱宗坊附近,向遊人出售。
幾年以後,魯班為了造登城雲梯,帶著他的徒弟到泰山來選木材。當他來到岱宗坊附近時,見有人擺著許多用樹根雕成的工藝品,栩栩如生,不禁連聲叫絕。
就在魯班細細品味那些工藝品的時候,突然發現那擺攤的小夥子不是別人,原來就是前幾年跟隨自己學藝的泰山,頓時後悔當初不該把他送回家。泰山趕緊收拾好東西,拉著師傅回了家。
據說,後來泰山在魯班的指點下,創造了許多根雕珍品,從那以後,也就有了根雕這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