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業 3.(1 / 2)

工藝美術業 3.

民眾喜愛的泥塑工藝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頗受人們喜愛。

在泥塑藝術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中,民間藝人用天然的或廉價的材料,能夠做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顯示出他們的智慧和獨具的匠心。

在明清以後,民間彩塑贏得了老百姓的青睞,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張”和無錫的惠山泥人。

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至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

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7000年前;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豬、泥羊頭,時間約為7000年前。可以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捏製的藝術品。

自新石器時代之後,我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漢代紅陶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

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

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

至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傑出的代表。他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吳道子學成,楊惠之不甘落後,毅然焚毀筆硯,奮發專供泥塑,終成名家。為當世人稱讚:“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

泥塑藝術發展至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作為商品出售。

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農曆七月初七前後出售,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

元明清時期,泥彩塑及小型雕塑開始興起。它們走進人間、走進家庭,美的整個風貌煥然一新。那種人間的神化,那種超群脫俗、高雅華逸的貴族氣派,變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

而清末北方的雕塑代表便是“泥人張”彩塑和無錫的惠山泥人尤為著名。

“泥人張”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創始人張明山。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風格,其作品取材廣泛,塑造人物生動,塑與繪的結合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

“泥人張”彩塑藝術取材於神話、戲劇、小說以及現實生活,通過塑造與繪色不僅形象地表現人物,而且隨類賦彩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氣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綜合了我國文藝傳統的抒情和線的藝術。

“泥人張”的作品是塑與繪的兩大結合。先塑造後繪色。在泥塑過程中,先將人物大的形體動態塑出,才有大的感覺,然後刻畫衣紋表現質感,又不傷其骨架。在繪色上多采取的是我國繪畫中的工筆書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

塑造與繪畫這兩者巧妙地結合,展示給人們的是真實而有力的生命,使人們在一般中看見美,在枝節、片段中看到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