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張”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已經成為我國泥塑藝術的又一個高峰。
無錫的惠山泥人產生的時間很早,無從可知其確切時間了。一到農閑季節,幾乎家家都做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戶戶會彩”的說法。
每逢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托個盤子,盤子裏放著自己做的泥人到處叫賣,這也是農家的一份收入。
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錢等姓的專業作坊。彩塑師王春林製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讚賞。清代同治至光緒年間,出現了大量以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曆史上最昌盛的時期。
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40多家,專業匠師30多人。在慈禧太後60歲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奉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惠山泥人有粗貨、細貨之分。粗貨為玩具,用模具翻製,大批量生產;細貨手捏而成,製作精細。題材多為戲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壽星等。
惠山泥人造型豐滿、簡練,誇大頭部,著重刻畫表情。匠人特別重視彩繪,有所謂“三個坯子七分畫”之說。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金黃、青等原色,對比強烈,主次分明。
如果說泥人張的作品清新雅致,那麼惠山泥人則鮮明豔麗。惠山傳統彩繪中必須做到“新、清、齊、爆”四字訣:
新是抓住人的視覺的第一印象,色彩要新鮮,明快醒目。意思說一台泥人作品至少數十件套,彩繪結束時,滿台泥人鮮明光亮,欣賞者看了會喜歡。
清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清爽、幹淨,在畫的過程中保持清潔;二是指用色要純。要求紅要紅得豔,黃要黃得鮮,藍要藍得純,白要白得淨。要保持色的明度,使人感到明朗爽快。用筆幹淨,不邋遢。
齊是指筆法整齊,直線要直,曲線要活,線界要清晰;落筆如飛,厚薄均勻。圖案紋樣疏密得當,簡潔得體。
爆是指用色強烈的意思。因為泥人本身體積小,泥坯的內結構起 伏變化不大,因此要求在色彩上調子大膽強烈,底色采取原色對比,以引人注目。
惠山泥人的手捏技藝與彩繪裝飾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係。而在色彩上,惠山泥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表現方法。
要處理好圖案紋樣與底色的關係就要懂得“遠看顏色,近看花”,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經得起近看,局部不影響整體,底色與紋樣相互襯托。
圖案紋樣要做到“少裏看多,多裏看少”。即妙在多而不亂,達到細細品賞、有看頭的藝術效果。
在不失人物角色身份的前提下,基調色不變,衣服上的圖案紋樣則是隨意發揮。很多藝術家在空閑時喜歡賞花、種花、養貓、喂鳥。這些愛好可以很自然地融化到作品中去。
總之,泥塑藝術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種,民間藝人以天然廉價的泥土做出的工藝品,風格獨特,形象逼真,而且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為我國罕見的裝飾品。它們博得了民眾的喜愛,也向世人展現了黃土耕農的藝術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