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神話 3.(1 / 2)

佛教神話 3.

布袋和尚化緣教化民間

在我國西漢末年,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從印度傳入我國內地,並得到迅速傳播與發展。與此同時,彌勒菩薩信仰也伴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東漢時所譯的《道行般若經》、兩晉陸續譯出的《放光般若經》、《摩訶般若經》、《維摩經》等,都記載有彌勒菩薩信仰的內容。從佛經中人們了解到彌勒菩薩來到現實世界成佛並救度世人、解

脫眾苦的思想。在五代時期,便演變出了一個布袋和尚,他強調“即心是佛”,重視心靈和自我淨化,說佛和菩薩就在現實人間。這正是佛所強調的佛法在人間、修行不離現實生活的體現。

布袋和尚倡導慈悲濟世,救苦救難,利樂眾生,並且引導世人克製貪欲,對人寬容,以“寬卻肚皮”、“放開笑口”來消解世間眾多的是非、憎愛。布袋和尚的這種態度,對維持家庭和睦及鄰裏和諧都有積極意義。布袋和尚的思想迎合了當時我國各階層人士的喜好,贏得了廣泛的信眾。因此,在民間傳頌著許多與布袋和尚有關的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說。

傳說,唐代末年一天清晨,村民張重天正在田間勞作,忽然,他聽到有一縷飄飄悠悠的仙樂傳來。他抬頭四處觀望,隻見附近的河水中漂浮著一朵巨大無比的蓮花,而且是逆流徐徐地向上遊飄來。

張重天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使勁眨了眨眼,發現金蓮花突然間不見了,隻看到一捆柴草上躺著一個胖胖的男孩。當時他沒多想,趕緊就把柴捆撥到跟前,把小男孩抱了起來,那個孩子沒哭,反而衝著他發笑。

張重天看那孩子圓頭大耳,相貌端莊,便把孩子抱回家中,與妻子竇氏商量,決定把孩子收養下來。後來,他們去長汀村附近的嶽林寺,求閑曠禪師給孩子取了個名字,叫做“契此”。 小契此天真活潑,俏皮好動,給張重天夫婦帶來了無盡歡樂。更讓張重天夫婦高興的是,自從領養了契此,多年未曾孕育的竇氏,竟喜得一女一男。

由於契此從小經常跟隨父母到嶽林寺拜佛,他對嶽林寺高大的建築、恢宏的佛殿、巍峨的佛像、肅穆的佛事活動,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日久天長,潛移默化,契此也對佛教產生了虔誠的信仰,並向父母提出了出家為僧的要求。

張重天夫婦本來就十分信佛,對兒子

出家也並不反對。於是,17歲的契此在嶽林寺出家為僧,法號“釋契此”。在嶽林寺的修行中,契此的心靈經曆了大徹大悟,產生了超越紅塵之後的大智大覺。後來,他開始雲遊四方,以禪機點化世人。令人稱奇的是,契此和尚無論走到哪裏,都帶著一個大布袋,當有人問他的法號時,他就用一首詩偈作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因此,人們便稱他為“布袋和尚”。他的相貌很有特征,皺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