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肚子,身體矮胖。他的行為也很奇特,天氣將要旱時,他便穿高齒木屐,天氣將要澇時,他便穿濕草鞋。人們因此得知天氣變化。他沒有固定住所,隨處寢臥,冬天時,他躺在雪
中,身上竟然不沾一片雪。他還經常到市場上乞食,不管葷素好壞,入口便食,還分出少許放入布袋。
更奇特的是,他在哪裏乞討,哪裏的生意就會變得格外興隆。他逢人便笑,言語無常,卻很靈驗,沒有幾年,人們便都認
識了他。
布袋和尚這隻布袋看起來不大,但無論多少東西裝進去,永遠都沒有滿的時候,甚至連他在福建募捐來的一批擴建寺院的大木頭,都能裝入袋中。他還撿拾人丟棄的廢物放入袋內,人們有時譏笑他的布袋是垃圾袋,他便笑以偈語:“有時備無時,無用變
有用。”
有時,有人把死了的魚也投入布袋和尚的布袋,他也毫不生氣,仍然笑嘻嘻地收下,背到河邊,倒入水中。這時,魚兒竟然活著搖頭擺尾,遊入水中。
有人把餿了的飯菜倒入他的布袋,過了一會,取出來卻新鮮無比,美味可口。布袋和尚自己吃不完,便招來小孩子們,讓他們盡情地吃。看著小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布袋和尚則坐在一邊,開懷大笑。所以,許多孩子都喜歡跟他一起玩耍。
有個無賴,慣於挑釁鬧事,以為布袋和尚老實可欺,便奪下他的布袋點火燒掉。奇怪的是,第二天,布袋和尚依然背著那隻布袋,來去如故。無賴以為這隻布袋一定是重新做起來的,又奪過來把它燒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布袋和尚都大度地容忍了,可是當無賴第四次去奪布袋時,使盡吃奶力氣也提不動空布袋了。直到這時,無賴才知道布袋和尚不是凡人,就拜倒在他腳下,懇求饒恕。
布袋和尚點化他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時間一到,一切都報。”從此,這個無賴改邪歸正,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了。
後來,過了很多年,布袋和尚契此端坐在嶽林寺的一塊石頭上,口中念了一個偈語: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世人皆不識。
說完微微一笑,安詳而逝。布袋和尚圓寂後轟動了佛教界,人們才忽然明白他就是彌勒佛的化身。
北宋時,宋哲宗皇帝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1104年,嶽林寺住持於寺內建閣,供奉以布袋和尚為原型的彌勒菩薩塑像,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從此天下寺院開始供奉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寓神奇於平淡,示美好於醜拙,顯莊嚴於詼諧,現慈悲於揶揄,體現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大度、樂觀的品格,也蘊含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因此,布袋和尚不僅在國內受到人們的崇敬,在國外也廣受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