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神話 3.
財神樂善好施扶持百姓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很低,吃飯成為人們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但是商業的發展,使商人獲利良多,以致許多人棄農經商,農業生產急劇下降。
為了改善這一情況,當時的秦國國君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便提出了重農抑商的政策,以法紀來約束生產力,保證社會生產,穩定社會秩序,後來的曆代君主也都提倡這一主張。
到了漢代,有位皇帝說,金銀珠寶既不能填飽肚子又不能禦寒。因此在漢初社會,人們對於錢財的態度,雖然很喜歡,但絕不崇拜迷信,否則會遭到批評。人們的價值觀也都維持儒家禮義倫理,而不是金錢至上。一直到唐代還依然堅持這樣的觀點,大詩人白居易還批評說“商人重利輕別離”。
因此,從漢代到唐代,尊崇儒家思想的人們從來沒有把錢財當作神來崇拜,也沒有出現財神,對錢財崇拜的形象隻是搖錢樹。
到了宋代,隨著經濟製度的變革,財物交換頻繁起來,城市經濟迅速發展,出現了非常繁華的都市,再加上與外來的文化的融合,財神成長的土壤日趨豐厚了。
兩宋時期,財神的代表符號已經出現了,北宋叫財門,南宋叫財馬,他們都是在除夕前用的一些民俗製品在市場上銷售的。
元代,財神是那些行業神、祖先神、地方英雄神靈等的兼職,後來,逐漸從其他神職中分離出來。
到了明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財神的信仰更加興盛。在財神以不可阻遏之勢蓬勃發展之際,眾神信仰也開始奔向財神信仰這樣一條獨路。佛教中的觀音、彌勒佛都被人們當作財神供奉了。而道教諸
神,趙公明、關羽等都脫去原來的很多功能,肩負起單一的財神之
職,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趙公明。
其實,趙公明是個由來已久的人物。傳說,那是在商朝的時候,有一年的三月十五日黃昏時分,在終南山下趙代村的一個貧苦人家,誕生了一個男嬰,父親給孩子取名為趙公明。
趙公明年輕時給木材商做工,為了糊口,他每天都要進終南山砍伐木材、背運木材。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大家都看出來他為人誠實守信,具有樂善好施的好品質,所以深得工友們的信任。木材商也十分讚賞他,多次獎勵他。
後來,趙公明攢了一些錢,又借了工友的一些錢,憑著勇氣、膽識和誠信,開始自己做木材生意。由於他自身的好品質,很快就贏得
了大家的信賴,都爭著和他做生意,因此他很快就積累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趙公明雖然富有,但始終沒有忘記本性。他經常接濟貧困的人們,而且出手大方。
有一次,同村的一個人想自己做生意,就向趙公明借了100兩黃金,沒想到遭遇天災虧了本,一時沒有能力償還趙公明的債務。他垂頭喪氣地來向趙公明說明情況。趙公明發現這個人手裏拿著一雙木棍,就想利用這兩根木棍讓他抵消所欠的債,這個人聽了非常驚訝。趙公明這樣做,其實是想免除他的債務。
趙公明一邊經營商業,一邊到終南山拜訪道家學者,最終精研道理,修得正道。
人們為了紀念趙公明的取財有道、樂善好施、扶貧助困的精神,後人把他敬為財神。
據元代《三教搜神大全》一書中記載,趙公明原來是一個攝人魂魄的幽冥之神,後來逐漸增加驅邪保財功能,成為財神。
民間所供財神趙公明的形象是,頭戴頭盔,身穿戰袍披鎧甲,手持寶鞭,黑臉濃胡須,身跨黑虎,形象威猛。周圍常附有聚寶盆、大元寶、寶珠、珊瑚之類,加強了財源茂盛的效果。
在我國民間供奉的財神,除了財神趙公明外,還有以忠義誠信著稱的武財神關羽、忠烈剛直的文財神比幹、撒錢濟貧的準財神劉海、“聚寶天下”的陶朱公範蠡財神、“賜福鎮宅聖君”鍾馗財神、有求必應的南海“龍五爺財神”,還有招財童子、善財童子、五路財神等。在我國沿海地區,還供奉著寫有“護國庇民妙應昭應普濟天後”字牌的媽祖財神。
在民間,人們求財納福的心理和追求,充分的反映在春節敬祀財神的一係列民俗活動中。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望財神保佑一年求財大吉大利。除夕之夜人們吃完餃子,徹夜不眠,等待著接財神。有人還送“財神爺”上門。到了初二還要祭財神。
財神是平安的象征,舍己為人的象征,散財才能聚財。善良是最大的財富,服務社會是對於財神的最好信仰和奉獻。對財神的崇拜的意義也在於提醒人們,要取財有道,誠信取財,正當取財,智慧取財,不期待一夜暴富,不取不義之財,樂善好施、扶貧助困,才能得到人們的愛護,才能財源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