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編年史,《左傳》的情節結構主要是按時間順序交代事情發生、發展和結果。在敘述事情時,運用了很多倒敘、預敘、插敘和補敘的手法。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和文學的最高成就,對後世的史學、散文、戲劇等產生了很大影
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曆史。記載時間上起公元前990年,下至公元前453年。內容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曆史事件與傳說。
《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記述,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曆史人物的言論。
《國語》中各國語在全書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國記述事跡各有側重。《國語》對東西周的曆史都有記錄,側重論證記言。
《魯語》記春秋時期魯國的事,但不是完整的魯國曆史,很少記錄重大曆史時間,主要是針對一些小故事發表議論。《齊語》記錄了齊國國君齊桓公稱霸之事,主要記載了齊國大臣管仲和國君齊桓公的話語。《晉語》篇幅最長,共有9卷,對晉國曆史記錄較為全麵、具體,敘事成分較多,特別是文中側重於記述晉國國君晉文公的事情。《鄭語》則主要記西周太史史伯論天下興衰的言論;《楚語》主要記楚國國君楚靈王、楚昭王時期的事跡;《吳語》記載了吳王夫差
攻打越國的事情;《越語》僅記載越國國君勾踐打敗吳國的事。
在文學方麵,《國語》比較善於選擇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論,來反映和說明某些社會問題。在敘事方麵,有縝密﹑生動之筆。很多文章寫得波瀾起伏,為曆代傳誦的名篇。還有些句子寫得較精練﹑真切。
《國語》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西晉文學家陳壽的《三國誌》、北魏史官崔鴻的《十六國春秋》、清代文學家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都是《國語》體例的發展。另外,其縝密、生動、精煉、真切的筆法,對後世進行文學創作亦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相傳是西漢末年人劉向在前人的基礎上彙編而成。《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曆史特點和社會風貌。
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497篇。所記載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240年的曆史。
從史學的角度看,《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戰國時期政治格局風雲變幻,各諸侯國合縱連橫,政權更迭,這些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戰國策》就是記錄縱橫之士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策略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從文學的角度看,《戰國策》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它文辭優美,語言生動,論事透辟,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對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先秦時期的曆史散文開我國曆史散文的先河,非常具有代表性,對後世曆史學家和古文家的寫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