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散文 1.(1 / 2)

明清散文 1.

明清散文家在繼承前代古文傳統的基礎上,在散文理論和創作上努力追求新的變化,致使散文流派迭出,創作各異,作品精彩紛呈,風格多種多樣,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貌。

明代散文流派眾多,作家和作品頗為豐富,藝術風格也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特點。不同時期的散文帶有不同時期的時代特色。

清代散文也顯示了時代特征,在繼承傳統中繼續發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創造了新的輝煌。

明代前期和中期各派散文

明代前期,散文的創作比較繁榮,但是沒有形成流派,都處於明代開國之初,因此統稱之為“開國派”。這些作家中較著名的有宋濂、劉基、方孝孺等以及主要以詩著名的高啟。

宋濂生活在元末明初,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跟隨元末

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學習。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沒有應召,而專心著書。

宋濂後被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到南京,就任江南儒學提舉,與劉基、章溢、葉琛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製誥。

宋濂是個實在而且聰明的人,一次他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派人去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宋濂都以實話相回答。

皇帝笑著說:“確實如此,你沒有欺騙我。”

一次,皇帝問宋濂大臣們的好壞,宋濂隻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說。皇帝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了解他們。”

宋濂的文章可分為序記、傳記和寓言三大類,文辭簡練典雅,很少作鋪排渲染。偶爾有些描寫的片斷,卻寫得相當秀美。各種文體往往各具特點,可以看出變化,不是那麼僵板,思想也比較深刻。總的說,宋濂的文章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和純熟的技巧,是明初文學風尚的典範。

劉基,字伯溫,生活在元末明初,是跟隨朱元璋創建明朝的開國元勳,曾給朱元璋出了很多好主意。劉基從小敏而好學,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閱讀速度極快,據說“讀書能一目十行”。12歲時就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1324年,14歲的劉基入府院讀書。他跟著老師學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隻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闡述自己的看法。

老師對這等奇異的事情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理解其中的意思。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朱元璋稱帝後,劉基任禦史中丞,兼任太史令,封為誠意伯。劉基擅長為文,特別是擅長寫寓言,他寫的《鬱離子》共18章159篇,內容涉及社會、政治、經濟和倫理道德等諸方麵,揭露統治者的貪婪腐敗。語言簡潔明快,篇幅簡短,含義深刻。

除了寫了《鬱離子》,劉基還寫有《司馬季主問卜》、《鬆聲閣記》、《賣柑者言》、《工之僑為琴》等,其中《司馬季主問卜》 是仿效屈原的《卜居》的問答體,說明盛衰窮通是自然之理,宣傳人靈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