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積極思想。
方孝孺是宋濂的學生,在宋濂眾多的學生中,方孝孺的文章做得最好。他為人倔強,有氣節。他的文章縱橫豪放,犀利潑辣。其文章創作主要是各類雜著、政論、史論及讀書記等,均富有特色。
方孝孺擅長寫寓言體雜文,他的寓言體雜文多借助於生動的形象闡明事理。《蚊對》是一篇探討生活哲理的論理雜文;《指喻》是一篇敘事論理的哲理文章。
《越巫》和《吳士》則通過敘述越巫自詡善驅鬼而被假鬼嚇死以及吳士好誇言的故事,鞭撻了招搖撞騙、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騙人者始則害人、終則害己這一古訓。敘事生動而簡潔,立意正大而警策。
台閣派是出現在明初永樂、天順年間的一種文學流派。台閣派的文章很多為應製、題贈、酬
應而作。台閣派主要以楊榮、楊溥、楊士奇為代表。
這些人均為台閣重臣,地位高,影響大。他們的文章,風格上講究雍容典麗,但是千篇一律,使散文創作呈現出單調、空泛、沉悶、衰落的狀態。
繼台閣派之後,出現了茶陵派,茶陵派是明代第二個正式的文學流派。這個流派在散文創作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茶陵派的領袖是湖南茶陵人李東陽,因此稱這個流派為“茶陵派”。
李東陽生活在明代中期,他做過侍講學士、東宮講官、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他為文追求典雅,努力擺脫台閣之風,但是未能超越台閣派的為文風氣。他為文主張複古,最尊崇曾鞏的文章。他的作品有《擬恨賦》、《京都十景詩序》等。
進入明代中期,出現了兩次詩文複古運動,領導者稱為前後七子。 前七子是指明代弘治、正德年間出現的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他們有基本相同的創作主張。其中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最受推崇,被視為領袖,其詩文創作均有成就。
李夢陽為人剛正不屈,嫉惡如仇,因此,做官生涯頗為不順。他的文章平穩、古樸。他寫的《禹廟碑》,發幽古之情,文字端莊大方,詞句寧靜古樸。
此外,李夢陽還寫有一些頗為真實感人的書信,如《與何子書》敘事抒懷,發自肺腑,語言淺俗,有著很強的感人力量。
後七子是指在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出現的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他們的創作主張和前七子基本相同,其中以宗臣、王世貞為代表。
宗臣為人稟性剛直,不肯依附權貴。他的文章以頗深的造詣而聞名。一般認為,後七子主張複古,文章缺乏生氣,且枯燥難讀,但宗臣的文章卻常能突破擬古的習氣,寫一些感情真摯、內容充實、形式清新的佳作。
宗臣寫的在《報劉一丈書》中繪聲繪色地刻畫了3種人物形象,雖然筆墨不多,卻寫得形神兼備、惟妙惟肖,有性情,有氣勢,有血肉,生動如畫。文章敘事簡潔,筆鋒犀利,以諷刺之筆達到了窮形盡相的效果。
在前後七子之間,還有所謂的唐宋派。這一派繼承唐宋諸大家古文傳統,文章多富有文學意味,文從字順,氣韻流暢,平易近人。主要代表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歸有光和唐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