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 3.(1 / 1)

秦漢時期 3.

魏晉南北朝瓷器不斷創新

東漢之後,先後經過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東西兩晉,十六國的北朝和宋齊梁陳的南朝,這一時期從200年至581年,統稱為三國兩晉南北朝,這400餘年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但陶瓷的發展並沒有停滯。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出現了在浙江蕭山、上虞、餘姚一帶的越窯、甌窯、婺窯、德清窯;湖南的湘陰窯;四川

的青羊宮窯、固驛窯;江西的羅湖窯等著名窯址,所製器物注重品質,加工精細,可與金、銀器相媲美,成為當時名門望族的日用品。

三國時期的青瓷仍保留著前代的許多特點,它的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汁純淨,以淡青色為主,施釉均勻。器物上的裝飾常見的有弦紋、水波紋、鋪首、方格網紋和耳麵印葉脈紋等,並在穀倉上堆塑各種人物、飛禽、走獸等,極為生動。

從墓葬情況可以看出,這時青瓷逐漸代替了青銅器、漆器。很多漢墓發現的陪葬品以青銅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時期的墓葬中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西晉青瓷的生產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器物,有缽、雙耳罐、四耳罐、盤口壺、雙沿罐、筒形罐、蛙形水盂、油燈、虎子、雞頭壺、羊頭壺、牛頭罐、虎頭罐、扁壺、圈足唾盂、三足盤、平底盤、長方形多格盤、鏤孔香薰、熊形或兔形水注。

西晉青瓷冥器有穀倉罐、羊形器、神獸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鎮墓獸、雞籠、狗舍、豬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

而發現的這一時期的瓷器,其造型、紋飾與漢代陶瓷、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係。如西晉青釉洗,腹部有一條印紋飾,兩麵貼鋪首銜環,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征,這類青釉洗墓葬中數量很多。

西晉的製瓷技術益加精巧,既實用又美觀,青瓷的用途也擴大到人們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衛生用具等各個方麵。東晉人口南移,南方出現城市繁榮,社會上對瓷器的需要量進一步增加。

這時南方青瓷造型趨向簡樸,裝飾減少,有些器物隻作簡單的褐色斑點。南朝時期,青瓷上出現蓮花瓣裝飾;北方一度陷於戰亂,但在北魏遷都洛陽以後,製瓷業又發展起來。

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紋飾等方麵與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較大,以尊、瓶、罐、缽之類居多。胎體厚重,胎色灰白,釉較厚,玻璃質強,流動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質流珠現象。器物多以蓮花瓣紋、忍冬紋作裝飾,裝飾方法有堆貼、模印、刻畫多種。

西晉青瓷的胎質比漢、三國製品細膩,體薄精巧,顏色淺灰。裝飾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一條不寬的裝飾帶,內印、刻細小斜方格紋、菱形紋、聯珠紋,或粘貼範印的鋪首;在器物上捏塑雞、羊、虎、龍等,多在柄上。

另外,西晉青瓷在香薰等器物上有鏤孔裝飾,在缽、盆、洗等類

器物上用竹刀刻出海星和水波紋,這是戰國以來江南青瓷的傳統技法。

而這一時期的瓷神獸尊一類器物用雕塑、刻畫等技法做成神奇猛獸的形象,頭像獅,身如熊,背上長出水生動物的鰭,兩側刻出強勁的翅膀,口含寶珠,把日常所見和民間傳說的神奇形象集中在一件作品上,埋在墳墓裏,護靈驅鬼。

西晉青瓷穀倉罐的結構則比三國時期更突出,在肩部以上的範圍內,堆塑各種形象的奴仆、衛士、善男、孝女、拜佛、祭祖和吊唁死者的喪葬場麵,闕樓館閣、長廊列舍、飛鳥六畜,既體現了墓主人的財富和權勢,又表達了子孫繁衍、六畜興旺的願望。內容雖多,但布局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