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 4.(1 / 1)

秦漢時期 4.

西晉晚期開始出現在青瓷上點

染醬褐彩斑,從而突破了青瓷單色釉的傳統,豐富了裝飾效果。

東晉青瓷生產數量增多,造型沒有太多的創造性,隻是神奇類器形大大減少,風格趨向實用。許多器形尺度加大,造型結構由矮肥圓鼓向高挑瘦長方向發展,沒有西晉作品上那些華貴的裝飾,褐彩裝飾更加流行。

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的演變,不難看出各個時期瓷器的造型與紋飾的特征。

西晉雞頭罐,肩有雙係,雙係間飾雞頭、雞尾。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所以給人以矮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飾。

東晉雞頭壺的特點是壺體變大,雞頭由裝飾物變為具實用性的張口、引頸之壺流,短尾則變為圓形長柄。東晉晚期,壺的曲柄出現了龍首柄。

黑釉在漢代已經出現,東晉繼續燒造,但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餘杭、德清兩窯,兩窯同時也燒青釉。以浙江德清窯為代表,常見的器物除雞頭壺外,還有羊頭壺,其數量少於雞頭壺,另外有碗、缽、盤、罐、盤口壺等日用器皿。其燒造曆史較短,大抵在東晉至南朝早期的100多年間。

東晉時期,彩斑裝飾廣泛使用,多飾於缽類器的蓋、碗盤類器物的口沿、器心和外壁以及香薰、罐、瓶類器物的口

沿上。

有件東晉色點彩罐,高8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7厘米,敞口、圓唇、平底,通體施青釉,晶瑩剔透,釉有細小冰裂紋,堆飾4耳,器身飾兩道弦紋,一道於褐色點彩,反映出瓷器發展到東晉時期,已從單一的釉飾向多彩方麵發展。

瓷香薰在兩晉墓葬中也發現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征,球體上鏤孔,球體與承盤之間有3足;東晉改為以支柱連接球體與承盤。

兩晉、南朝時期製作的陶質和瓷質俑像,內容多是貴族官僚、世家大族擁有的屬吏和武裝,還有反映豪強大族經濟生活、文化教育等各方麵的內容,如雞籠、狗舍、羊圈、倉、車、多子槅等。

湖南省長沙近郊楊家灣、硯瓦池、子彈庫、金盆嶺、左家塘等地西晉墓發現的青瓷俑很有代表性。內容包括高冠執板的騎吏、持簡作書的文吏、持各種什物勞作的侍從、持刀及盾的武士和騎馬演奏的樂隊。其做法很簡練,用泥料塑出人物身軀,安一個圓球即為人頭,頭頂捏尖,刻幾條痕跡即為帽子,戳幾個小孔就是眼睛、鼻子和嘴;圓泥條粘成四肢,所持的武器往往是一小塊泥片。

東晉、南朝時的瓷俑沿襲西晉的傳統,但隨葬品數量減少,一般隻有男仆女婢各一人,有的有牛頭狀鎮墓獸,或牛車、鞍馬模型、三蹄足憑幾等,時代特征很突出。

南朝以後,彩斑裝飾逐漸減少,青瓷釉上彩工藝的做法是在施過釉的瓷坯上用毛筆點畫黑褐色彩料,晾幹入窯焙燒,當窯中焰火升到一定溫度時,釉層熔融,彩料融入釉層而不流動浸漫,青瓷燒成後在器物上就出現黑褐色彩斑。

青瓷釉下彩或釉上彩皆為褐黑色,其呈色原料都是鐵的氧化物,有的取自泥土中的鐵錳結核,有的取自含鐵量很高的紅土,粉碎磨細,去掉雜質即可調成畫彩原料。

六朝時期江南地區還發展起青瓷高溫釉上彩工藝,這種裝飾始於西晉晚期浙江南部的甌窯,有的作散點式,有的連綴成簡單圖案。

南朝青瓷瓷窯作坊的建立比兩晉更加廣泛,工藝趨向樸素實用。常見的器形有缽、碗、盞、盞托、小碗、深腹敞口碗、雙耳盤口壺、雞頭執壺、平底或帶圓餅足的唾壺、仰覆蓮瓣紋罐等。

南北朝的造型有蓮花尊、貼花罐等,其中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裝飾上出現複線蓮瓣紋;盤口壺壺身漸趨細長,盤口加大,缽、碗類

器物腹部加深,圓餅形足的形式更普遍。圓形青瓷硯由3足變成6足或

多足。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興,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廟、佛像石窟,僧尼數量猛增。帶有佛教色彩、意義的裝飾隨處可見。如在建築裝飾上帶有飛天、蓮花等標誌性圖案。體現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蓮花尊”。

陶瓷還被大量運用到文具中,如筆筒、水盂、硯等。水盂的功能隻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卻很豐富,有蛙形、鳥形、兔形、牛形等樣式。陶瓷文具被廣泛使用,與這一時期崇尚讀書、推崇士儒有關聯。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比較明顯,尤其是三國西晉時期的越窯最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現生活場景的紋樣,刻畫細膩且逼真,真實地反映了那一個時期的社會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