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 1.
瓷器
我國白釉瓷萌芽於南北朝,發展於隋朝。隋朝的青釉、白釉瓷器施釉至腹部不到底,下半截無釉露胎,平底,紋飾有印刻扇形花瓣組成的團花、葉紋等。
唐代早期的青、白瓷器物腹部豐滿,平底無釉。唐代中、晚期出現少量圈足器及滿釉器物。
五代十國時期的瓷器生產是在唐代名窯的基礎上進行的。其製作較前精巧,品種也豐富多彩,製作工藝取得了極大進步。
青瓷白瓷共存的隋代瓷器
581年,楊堅兼並北周和南陳,統一中原,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
連年混戰的局麵。隋末大運河的開鑿,也對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起了很大作用。隋朝曆史不足40年,但卻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為大唐帝國的創建鋪平了道路。在陶瓷方麵,隋代陶瓷工藝也為一個新的陶瓷時代拉開了序幕。隋以前燒瓷窯場主要都集中在長江以南和長江上遊的四川地區,北方的燒瓷窯場極為稀少。入隋以後,南北方瓷業才開始了飛躍性的發展,窯場及其燒製的瓷器明顯增多,各種
花色、風格、樣式的瓷器開始呈現,形成各競風流的局麵。
隋代製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漸向北轉移的趨勢。陶瓷的生產繼承了北方青瓷的傳統風格,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點,燒製出的器物品種明顯增多,日用瓷器出現了過渡性的變化,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胎色以灰白色居多。
隋代瓷器的工藝技術取得
許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經過淘洗,且掌握了控製原料中鐵元素比例的技術。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疊燒,支具支托疊燒時,器物在窯內直接接觸火焰,受窯內煙火熏染,釉麵不勻,而且往往還粘上許多煙灰窯渣。
但是,這時已出現了筒形匣缽,雖未馬上得到普及與發展,卻也標誌著燒瓷技術的又一次飛躍,逐漸使得瓷器製作與造型發生了很大變化。
胎壁由厚重趨向輕薄,底足由平底、餅形足變為玉璧形底、圈足,釉麵不受窯內煙熏汙染,從而保持了色澤的純淨,也使器物造型趨向於輕巧、精美。
在造型方麵,隋代青瓷基本上繼承了南北朝時期的造型,主要有四係或六係盤口壺和罐、龍柄雞首壺、唾壺、多格盤、五盅盤、高足盤、瓶、硯、盤和碗等。
湖南省嶽州窯燒製的青釉八棱形短流壺,是一種新造型。安徽省淮南窯的青釉四係瓶,也為他窯所不見。而各地瓷窯都有青釉高足盤,則屬隋瓷中的典型器物。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產中的
主要產品,但釉色還不穩定,這時的用釉仍屬石灰釉,透明度強,釉麵無論青綠、青黃還是黃褐均為玻璃質,在高溫中流動性大,燒成後常呈流珠狀,而且胎質堅硬,一般是器裏滿釉,器外施釉不到底,下半截露胎。
此時瓶罐類器物的裝飾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葉紋組成的帶狀圖案。隋瓷裝飾手法有印花、刻花、貼花、堆塑等,個別的也有加黑褐彩的,其中以印花較為多見,最富有代表性。
印花是在瓷胎未幹時,用瓷土燒製成的陽文印模壓成花紋,然後才施釉燒成。其紋樣有團花、草葉、蓮瓣、卷葉、波浪和弦紋等單獨或複合形式,表現在立體器物的頸、腹部和高足盤的圓麵上,看上去整齊、簡樸、圖案性強。此外,湘陰窯、淮南窯、安陽窯產品多采用印花裝飾。
有件隋代青釉印花四係壺,高35厘米,盤口長頸,長圓腹、平底。肩部4個雙條形係,頸、肩、係、腹部作4層印花裝飾,印花為扇形花瓣組成的團花和葉紋,反映出隋代瓷器的裝飾特點。
還有一件隋青釉印花帶蓋唾壺,通高14.厘米,口徑8.4厘米,足徑
10.6厘米。壺盤口外撇,短頸,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寬圈足。蓋臥槽,鈕如蠟扡狀。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質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處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紋邊飾一周,腹印團花、樹葉及忍冬紋一周。
刻花則是用一種尖利的工具,在瓷胎未幹時刻畫出各種各樣的花紋樣,然後施釉入窯燒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