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花是將瓷泥填入模內,壓製成各種花紋,趁瓷胎未幹時用瓷泥漿水黏合在器物表麵而成,較少見。`
隋代青瓷仍以越窯為主,典型器物有隋越窯蓮紋四係罐,直口,溜肩,扁圓腹,實足。肩部安四方形橋係,呈對稱分布。器外壁貼塑兩層倒置蓮瓣,采用浮雕的裝飾手法,富有立體感。施青釉,底部不施釉。
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是青釉兔鈕蓮瓣紋權,高12厘米,底徑12.7厘米。權平底,底心有一圓孔,中空,頂部飾一兔鈕。器身薄施一層
青釉,釉色泛黃,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蓮瓣紋一周,上為6組團花,間以條紋。
此權造型端莊,兔形鈕栩栩如生,釉麵玻璃質感強,開細碎片紋,模印之紋飾清晰,布局規整,線條流暢,富於藝術美感。
隋朝時期,北方製瓷業有了新的發展,製瓷區域大部分集中在河南、陝西、河北、山東等省。隋代北方青瓷窯口有河北賈壁村窯,河南安陽窯、鞏縣窯,安徽淮南窯等。
它們的胎釉特點是:胎骨厚重,胎土經過淘洗,胎色多為灰白色。其中淮南窯瓷胎較粗,釉的玻璃質較強,透光度好,釉麵常有紋片,外壁多施半釉,有流釉現象,釉色青綠或微閃黃。
北方瓷器的花紋裝飾,除沿襲南北朝時盛行的蓮花紋外,還采用朵花、草葉、卷葉紋,並在布局上加以穿插、替換;裝飾手法有印花、刻畫花、貼花等多種技巧。
有一件隋安徽淮南窯製品青釉劃花蓮瓣紋四係盤口瓶,高43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13.5厘米。瓶盤口,長頸,溜肩,肩部置4個由雙股泥條製成的豎係,鼓腹,腹以下漸斂,近底處外撇。通體施青綠色釉,釉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潔白的化妝土,釉麵開有片紋。
盤口瓶釉下紋飾為劃花和印花,頸、肩部均戳印圓圈紋,肩部有兩道劃花紋飾,上為覆蓮瓣紋,下為忍冬紋,腹部3道劃花紋飾,上下均為覆蓮瓣紋,中為忍冬紋,每層紋飾間均以弦紋相隔。
隋代淮南窯製品還有黃釉高足盤,高12.5厘米,口徑27.5厘米,足徑14.5厘米。此盤直口微外撇,盤心坦平,有印花裝飾,並有5個支釘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狀高足。通體內外施黃釉,但外壁僅施半截釉。
高足盤是南北方瓷窯普遍燒製的器形,最早見於北朝,隋代這種器物比較流行,在隋代的繪畫、壁畫上都可見到。發現隋代燒製高足盤的瓷窯有河北的賈壁窯,河南的安陽窯,安徽的淮南窯,湖南的湘陰窯,四川的邛窯等。
隋代還生產了大量質量較高的白瓷,以北方河北邢窯的白瓷最為突出,它與南方越州出產的青瓷交相輝映,北方瓷業的發展為以後唐宋瓷業南北遍地開花、名窯迭出的繁榮局麵開了先河。
但這時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的白色,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質較白、釉麵光潤,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泛青或閃黃的痕跡。
這種在瓷胎上成功采用白色化妝土的工藝,是隋代製瓷技術的重要成就之一。即在上釉之前,精選含鐵成分少的白瓷土細密地掛在坯上,對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
有件隋白釉罐,高19.2厘米,口徑9.7厘米,足徑15.2厘米。罐唇
口,無頸,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無釉。胎骨呈白色,較為厚重。內外施白釉,外壁近足處釉不及底。釉薄而勻淨,純白無瑕,布滿細碎開片。罐體造型飽滿端莊,優雅而古樸。
隋白釉龍柄雙聯瓶是北方白瓷的代表。雙瓶相連,以龍為柄,龍張口,雙雙銜住瓶口,造型生動。此瓶胎色較白,質地堅硬,施釉不到底,釉層薄而微微泛黃。自北朝北齊出現長頸瓶以來,至隋代瓶式更為豐富,以後曆代均有燒造,造型各不相同。
另外,從608年李靜訓墓中,也發現了如白瓷雙係螭把雞首壺等一批白釉瓷器,較之北齊範粹墓發現的白瓷,釉質已有較大提高,全不見早期白瓷白中閃黃或閃青的痕跡,是代表隋代白瓷發展麵貌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