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 2.
多種風格並存的唐代瓷器
同文化藝術和工藝技術的繁榮昌盛相一致,唐代瓷器的製作與使用更為普及,瓷器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其精細程度遠遠超越前代。在發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兩大瓷窯係統。南方地區主要燒製青瓷,以浙江越窯為代表;北方地區主要燒製白瓷,以河北邢窯為代表。
唐代越窯瓷器的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滋潤光滑,如冰似玉,其釉色如“千峰翠色”般碧綠迷人,贏得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深深喜愛。
唐代越窯的代表作品青釉瓜棱壺,高20.4厘米,口徑8.9厘米,足徑
9.4厘米。壺撇口,束頸,溜肩,長圓腹,圈足。通體呈四瓣瓜棱形,
肩部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
間置雙係。通體內外及圈足內均施青釉。此壺造型圓潤飽滿,釉質潤澤。最精細的越窯青瓷被稱為“秘色瓷”,僅供給皇家禦用。其代表作就是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的“秘色瓷”。
法門寺係唐高祖李淵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寶,由7個函套裝著,最裏麵的函裝著舍利。所有的物品都是當時埋在地宮中的,文字寫得清清楚楚,一共發現了2499件遺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確了秘色瓷是什麼樣子。
唐代的法門寺在做佛事的時候非常隆重,皇上親自主持儀式,所以法門寺裏埋的一定都是最高等級的東西。當時秘色瓷一共埋了14件,地宮裏的《衣物賬》上注明:
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子共六枚。
其中地宮門口有一件秘色瓷八棱淨水瓶,高14.3厘米。此瓶除足端無釉露出致密的淺色灰胎外,通體滿釉,釉麵晶亮瑩澈,色澤青綠溫潤,代表了越窯工藝的最高水平。
其餘13件都放在一個大盒子裏,其中兩件銀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徑23.7厘米,碗口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內土黃色釉,外黑色漆皮,貼金雙鳥和銀白團花5朵,非常精美。
還有一件貼著金銀箔的裝飾盤子,稱為金銀平托。在古代,金和玉被看作最高級的材質,把瓷器燒成玉色,又在上麵加飾金銀,可見地位之高。
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除越窯外,燒製青瓷的還有浙江境內的甌窯、婺窯,安徽境內的壽州窯,湖南境內的嶽州窯、長沙窯等。
唐代除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外,還有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係統,這兩大瓷窯被稱為“南青北白”。
文獻記載 “內丘白瓷甌……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這裏的“內丘”就是指盛產“白瓷甌”的河北內丘縣的邢窯。
邢窯生產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邢窯的白瓷又有粗細之分,而以粗者居多,細者少數。細白瓷胎骨堅實、致密、釉色細潤潔白,厚處呈水綠色。粗白瓷胎質較疏鬆,胎外均敷化妝土。
邢窯白瓷不僅廣銷國內,而且還遠銷海外,故“天下貴賤通用之”並非誇張之詞。唐代由於經濟文化的發達,製瓷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瓷器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白瓷作品中出現了新型的瓷塑。
如唐白釉獅子,高10.8厘米,底徑6.3厘米。獅子昂首,兩眼凸起,雙耳直立,張口露齒,長須卷發,前腿直,後腿曲,尾上卷,伏臥於台上。獅的眼睛及腿部均點以褐彩。台為長方形,上下垂直,四周施褐色釉,深處呈黑色。此件白釉獅子姿態雄健,渾厚古樸,為唐代瓷塑藝術的一件傑作。
邢窯白瓷代表了當時白瓷的最高水平。除了邢窯外,唐代北方生產白瓷的瓷窯還有河北境內的曲陽窯,河南境內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境內的渾源窯等。
鞏義窯有種特殊的瓷器稱絞胎器,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全絞胎,即以深、淺兩色胎泥相互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種是貼麵絞胎,即先將兩種不同顏色的胎泥絞合在一起,絞出不同的紋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將薄片粘貼到器物上。這種做法一是為了節省絞胎原料,二是為便於做出各種圖案花紋。
如鞏義窯絞胎枕,高8厘米,長12.5厘米,寬8.8厘米。此枕造型小巧,枕麵前低後高,前側有一通氣孔。枕麵及枕側麵以白、褐兩色胎土絞出的五瓣團花紋樣數組裝飾,外罩黃釉。
三足罐也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銀器,以三彩數量較多,此外還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
如鞏義窯唐絞胎三足罐,高11厘米,口徑10.7厘米,足徑15.8厘米。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罐通體絞胎,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木理紋樣,並以團花形式表現,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另外陝西省乾縣懿法太子墓發現一件唐絞胎騎馬俑,人和馬全是絞胎處理,十分罕見,也是唯一的絞胎瓷塑。
在南方,江西景德鎮和四川大邑窯也都有白瓷生產。如在江西景德鎮梅亭發現的唐代白碗,白瓷工藝也已經十分高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