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 2.(2 / 2)

唐代無論青瓷、白瓷,其品種新穎多樣,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碗等幾乎無所不備;造型渾圓飽滿,精巧而有氣魄,單純而富變化。

唐代早期的青、白瓷器物腹部豐滿,造型有玉璧底器,四五出口碗、魚形瓶、海棠式杯、貼花壺、三彩器、絞胎釉等,紋飾有印、刻動物紋、龍鳳紋、人物、花草、幾何形、山形紋及點彩、條彩。

瓷壺最常見的是一種多棱形圓柱短流的執壺,壺腹一般為橢圓形或瓜棱形,壺柄為雙排曲柄,壺口多為喇叭口,外部施釉不到底,底多為微微內凹的平底。

與唐代書法藝術普及相關,唐代亦多有瓷硯製作。唐代瓷硯的足較多,更有鏤孔圈足,硯麵明顯向上凸起。總之,唐代瓷器型從總體上看,往往給人一種渾圓豐滿穩重的感覺。

唐代瓷碗一般較淺,有直口和斜出口等多種形式,其共同特征是:口沿外部突出一周如唇狀俗稱唇口,圈足為平底或玉壁底,外部施釉不到底。

唐代的瓷器生產雖有“南青”與“北白”之說,但這隻是對整個唐代瓷器發展情況而言的,除了青、白瓷之外,唐代還有“釉下彩瓷”與“花瓷”等新品種,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彩陶器”也是唐代製瓷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越窯青瓷中已有褐色釉下彩繪裝飾,湖南長沙窯釉下褐綠彩繪的出現,為瓷器裝飾開辟了新的途徑。

釉下彩瓷器突破了青瓷的單一色彩,用小點連綴成方形、六邊形和花鳥圖案,雖簡單幾筆,卻生機盎然。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雁紋壺,通高22.6厘米,口徑10.6厘米,底徑

12.1厘米,長頸、敞口,瓜棱形腹,九棱短流,流腹相接處有明顯的修坯痕,執手有修,腹內壁未施釉,可見十分明顯的瓦槽形拉坯痕,這是長沙窯壺罐類產品一個典型的工藝特征。

該壺通體施青釉,釉

麵潤澤清澈,並有淺開的魚子細紋,雁紋的彩釉雖有剝落之處,但這非但沒有損害其整體形象,相反增加了器物厚重的滄桑感。

長沙窯釉下壺這類產品,其紋飾都在流的正下方,該壺紋飾以褐彩勾線,綠彩暈染,其奮飛的鴻雁及其一抹青山,雖極簡練,卻引人入勝。

浙江省寧波也發現有唐代釉下彩鹿紋壺,彩繪技法成熟,筆法流利,小鹿神態活潑可愛,表現了唐代民間花鳥畫的樸素風格。

釉下彩瓷器還有用一首詩作裝飾。如有一件瓷壺上題詩:“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弄春聲”,開創了用詩詞裝飾瓷器的先聲。

唐代“花瓷”的出現是瓷器工藝的又一新創舉,所謂花瓷是指一種黑釉帶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現針狀藍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罐等,窯址有河南境內的魯山窯和郟縣的黃道窯等。

如唐代花瓷雙係罐,高19.9厘米,口徑7.4厘米,底徑10.7厘米。罐

口微外撇,短頸,頸兩側對稱各置一係,豐肩,肩以下漸收,平底。近底處刻深弦紋一道。通體施黑釉,近底處露胎。烏黑的釉麵上裝飾4塊灰藍色斑塊,似色料自然流淌所致,妙趣天成。

還有唐代花釉細腰鼓,鼓長58.9厘米,鼓麵直徑22.2厘米,鼓為長圓筒形,兩頭粗,全身施黑釉,飾7道凸弦紋,並於上用藍彩繪數十塊形狀隨意的斑紋,宛如點綴於黑色天鵝絨上飄浮不定的雲彩,沉靜典雅而又奔放不羈。

黑釉瓷也是唐代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河南省是發現唐代黑瓷最多的地區,鞏縣發現的有瓶、壺、碗、盤等,一般器形較小,給人以純樸厚重感。

唐代黑瓷代表作品是塔式黑罐,集中了鏤空、堆貼等技法,座上雕鏤神像、人物和花卉,蓋頂塑一小猴,形態天真活潑,是北方黑瓷的優秀作品。

六朝至唐代,我國與西亞各國文化交流頻繁,波斯的一種鳥首壺傳到我國,影響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現了鳳首壺,其中以青釉鳳首龍柄壺最為精美。

青釉鳳首龍柄壺通高41.3厘米,口徑19.3厘米,足徑10.2厘米。壺蓋與壺口吻合呈鳳頭狀,使得壺整體頗似一隻挺立的鳳鳥。壺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龍,龍口銜住口沿,作窺視探飲狀,前肢撐於壺肩部,後肢立於喇叭形底座上。

壺體以塑貼和刻畫技法裝飾。腹部塑貼主體紋飾兩層,上為6個聯珠紋圓形開光,內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為寶相花6朵。口沿、頸、肩及脛部飾以聯珠紋、蓮瓣、卷葉或垂葉紋。

此壺既汲取了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造型的特點,又融入了我國傳統的龍鳳裝飾藝術,集模印、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於一體,體現了唐代製瓷業的高超技藝。壺胎體厚重,釉層凝厚,玻璃質感強,帶有北朝以來北方青瓷的遺風。其裝飾紋樣繁複,層次清晰。

唐代的瓷器,華麗中透著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幾分光華與鋒芒,所以,典雅與華美,在唐時期的瓷器藝術上,才完全做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