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 3.(2 / 2)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棱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係。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麵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花口盤自唐代中晚期開始流行,其造型受同時期金銀器影響,至五代時最為盛行。此時的瓷器受金銀器造型的影響較大,不僅盤多做成花口,瓶也多做成瓜棱形。五代時期的花口盤與唐代相比,口沿變化更為豐富,有5瓣、6瓣甚至10瓣口的器物。

如越窯青釉菱花口盤,高2.1厘米,口徑10.7厘米,底徑5.3厘米。盤口呈菱花狀,斜壁,平底。裏外都施以青釉,釉色瑩潤純正,盤的外底有支釘痕。

這件菱花口盤,口沿線條流暢,盤壁淺薄,給人以輕巧玲瓏之感。

釉麵有明顯經使用而留下的磨痕,說明是一件令人喜愛的傳世珍品。

五代時期,北方著名的瓷窯是河北省邢台的邢窯,邢窯仍是主要製造白瓷;同時河北省曲陽澗磁村一帶的定窯,燒造於晚唐相近。

五代時期製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征,精致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如定窯白釉雙係罐,高13.5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11厘米。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

器裏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畫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麵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麵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晚唐至五代末期,定窯瓷器銘款中以刻畫“官”和“新官”者居多,陝西省西安北郊發現晚唐定窯“官”字款白瓷就達33件之多;河北省定縣靜誌寺真身舍利塔基和淨眾院舍利塔塔基也曾發現17件定窯刻畫“官”和“新官”款的瓷器。

“官”字款白瓷均為定窯產品。當年定窯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後,為防止與民用器物相混淆,特刻畫“官”字,以示區別。

與同時期不署款定窯瓷器相比較,這些“官”字款器製作工藝都相當精細,屬於精品,已達到宮廷用瓷的標準。

如五代定窯白釉“官”字款碗,高6.6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6厘米,碗敞口,斜壁,圈足。胎體比較輕薄。

此外,碗裏外及圈足內均施白釉,釉色純正,足中心刻畫“官”字。此碗屬同一時代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始於五代,是四川成都地區著名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所以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了彌補原料的缺陷,大多在坯上敷以化妝土。如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係瓶,高29.9厘米,口徑 7.5厘米,足徑9.2厘米。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係。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麵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