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 1.
瓷器
陶瓷業至宋代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元朝時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我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於世界各地。明朝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獨占鼇頭,尤其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康雍乾時期陶瓷業最為輝煌,工藝技術複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
以五大名窯為主的宋代瓷器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局麵,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係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
宋朝瓷器,以其古樸深沉,同時又千姿百態、各競風流的氣象,
為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工藝發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讓世人景仰的豐碑。
宋代瓷器突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麵,品類繁多,器型多樣。最受歡迎的有“梅瓶”、“玉壺春”等。而且釉色優美,高貴樸實,有類玉的效果,以單色瓷為主,體現了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
宋代工藝美術種類中,瓷器成就最高。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是我國古代陶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汝窯的絕大部分青瓷飾以印花,刻花極少,另有光素無紋飾者。印花紋樣均飾於盤、碗器內壁,花紋廓線凸起,以點線紋勾勒葉筋為其特點。題材以花卉為主,菊花、牡丹最多,還有枝葉紋、海水紋等,常用纏枝式或折枝式布局表現多彩的花姿。如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高4厘米,口徑18.5厘米,足距16.9厘米。承盤圓口,淺腹,平底,下承以三足。裏外施天青色釉,釉麵開細碎紋片。外底滿釉,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
官窯由官府直接營建,為皇家自辦,燒製禦用瓷器以“紫口鐵足”成為瓷器精品,並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官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瓷器中隻占極少數,但是由於其所處地位和具備的優越條件,使它在當時燒造了一批宮廷所需的高檔瓷器。
官窯產品以宮廷生活用瓷與陳設瓷為主,有碗、盤、碟、盞托、洗、瓶、爐、尊等,樣式多種。瓶有弦紋瓶、直頸瓶、瓜棱瓶、貫耳瓶、膽式瓶、八方瓶、盤口瓶等,造型各有特點。
官窯青瓷聞名於世,北宋汴京官窯青瓷繼汝窯燒造,其形製、釉色、工藝與汝窯有共同之處。《格古要論》說汴京官窯器“色好者與汝窯相類”。
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種色調,釉質勻潤瑩亮,大紋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滿釉裹足支燒,器底有支釘痕。
如官窯青釉圓洗,高6.4厘米,口徑22.5厘米,足徑19厘米。洗敞口,器身近直,洗裏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淨瑩澈。釉麵上,金絲般的開片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這件官窯圓洗是宋時宮廷禦用
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麵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南宋官窯是北宋汴京官窯的繼續,郊壇官窯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南宋早期的青瓷產品,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質細,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為主,兼有青灰、青黃和炒米黃等色調,釉層薄而潤澤,有紋片,滿釉支釘裝燒, 器底有圓形支釘痕,工精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