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窯青瓷的形製、胎、釉和支燒工藝都與北宋汝、官窯青瓷特點相類,確為“襲故宮遺製”。
南宋後期官窯青瓷的燒造追求玉石質感,改變製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二次燒成的厚釉工藝,製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釉麵上顯露橫豎交織的蟹爪紋片或層層疊錯的冰裂紋片,有說不盡的奧妙。
郊壇官窯燒製的青瓷器物除碗、盤、洗外,又多仿周、漢時期青銅器式樣。
如宋官窯弦紋瓶,洗口,長頸,碩圓腹,圈足,頸至腹部凸起弦紋數周,圈足兩側有對稱的橫孔,古樸端莊,為仿漢銅壺的式樣。再如官窯貫耳瓶,高22.8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9.6厘米,即仿自古代青銅投壺造型,直口闊腹,瓶側筒狀貫耳與足部兩側長方孔相對應,可以穿係繩帶。此瓶釉色厚潤,端莊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青瓷體係的鈞窯位於河南省禹縣,鈞窯係青瓷盤、碗、洗等器物的釉色有青綠、月白、天藍,色澤純正,釉質滋潤。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高4.8厘米,口徑9.5厘米,足徑3.5厘米。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裏凸起、器外凹進10條棱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這件碗也表現了在鈞窯中最重要的窯變現象,即釉中所含各種呈色元素鐵、銅等,在窯中燒製時,由於火焰的性質和溫度的高低的不同,所成的釉就具有各種不同的顏色,五光十色,光彩奪目,突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單純色調。
如鈞窯月白釉瓶,高28厘米,口徑4.8厘米,足徑7厘米。瓶唇口,口沿微撇,長頸,頸部上寬下窄如喇叭形,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月白釉,口沿處釉薄微顯胎色,足邊呈醬色。此瓶造型別致,釉色勻淨,為民窯中較好的作品。
鈞窯窯變瓷器精品再如玫瑰紫釉
尊,高18.4厘米,口徑20.1厘米,足徑12厘米。尊仿青銅器式樣,口沿外撇,直頸,鼓腹,圈足。器內外通體施銅紅窯變釉。口沿下至頸部以天藍釉為主,暈散數道玫瑰紫紅釉。腹部則主要施玫瑰紫紅釉。器內兼施玫瑰紫與天藍色釉。底刻“六”字款並有5孔。
此尊造型端莊規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藍紫融彙、交織變化的釉色中,呈現蚯蚓走泥紋,使器物更增自然之美感。此尊應為宮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傳世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白瓷體係最重要的是定窯和磁州窯,定窯在河北省曲陽縣,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窯。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曾經為宮廷燒造貢瓷,因此身價倍增。
定窯的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和印花,以印花最精。它的特點是: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工整素雅,密而不亂,講求對稱。它的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釉色滋潤瑩澤,特點是有蠟淚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