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 6.
集曆代之大成的清代瓷器
清代是我國製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製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
1644年,清世祖順治帝入關,他是清入主中原後第一位皇帝,在位17年。他在位的這段時期,正是清朝建國初期百廢待舉的時期。
1651年,清室開始沿襲明代宮廷舊製,下令燒造黃龍碗等器。北京雍和宮藏有1651年江西監祭奉敕敬造款的官窯青花雲龍紋香爐。
由此推斷,順治官窯瓷器製作年代大部分應晚於1651年,屬順治晚期的作品,且產量很少。
順治官窯器品種有青花、五彩、茄皮紫釉、黃釉、藍釉、醬釉、白釉等。而民窯器燒造有青花、五彩瓷等,其中品種和數量較多的是青花瓷。
順治一朝時間較短,且處於明末清初政權更迭的轉變時期,故這一時期的無款瓷器常被籠統
地稱為“明末清初”瓷。
順治時期瓷器造型也充分體現出這一過渡時期的風貌,有些沿襲了明末天啟、崇禎時期瓷器的遺風,但也出現了一些新型品種,如筒花觚、洗口獸耳瓶等。民窯器多造型古樸稚拙,胎體厚重,器足寬厚,多為砂底。釉質青白,多白中閃青,如鴨蛋殼色。
順治民窯器多不署年款,但有的署幹支紀年款。順治時期民窯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欖瓶、蒜頭瓶、洗口獸耳瓶、筒花觚、觀音尊、將軍罐、蓮子罐、香爐、筒式香爐、筆筒、碗、盤、碟、杯等。
清朝前期,景德鎮瓷器代表了國內乃至世界製瓷的最高水平。隨著國內外及宮廷對景德鎮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鎮瓷業進入了製瓷曆史高峰。
康熙時期,逐步將景德鎮的禦窯廠恢複完善,其產品質量更加好轉,這一時期在整個清代瓷器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派內務府官員至景德鎮,駐廠督
造,並開創了以督窯官姓氏稱呼官窯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當時製瓷水平的“臧窯”、“郎窯”等。
康熙瓷器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普遍古拙,胎體比較厚重,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體組合的技法,修胎工藝精細,交接處不留痕跡。
康熙五彩釉瓷的主要顏色有紅、黃、紫、綠、藍、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繪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後期的作品中,人物麵部隻用輪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這一時期的生產特點,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銅器,在風格特點上模仿各大名窯的釉色紋飾等。這種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多種顏色釉的出現,如“臧窯”出產的蛇皮綠、鱔魚黃、吉翠、澆黃等。
豇豆紅釉因燒製困難,故基本無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豔勻淨,是豇豆紅釉中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