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琅彩、粉彩是這一時期的重大發明。琺琅彩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初期琺琅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征。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描繪人物服裝或植物花朵時,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麵用芸香油調和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較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所以也稱“軟彩”。
康熙後期的瓷畫風格多受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的影響,裝飾內容多為山水鬆石、古裝人物、神仙羅漢、仕女美婦等。
雍正時期是清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產達到了曆史最高水平,製作之精冠絕於各代。總體風格輕巧俊秀,精雅圓瑩。這一時期的粉彩最為突出,大肆盛行,從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僅白地彩繪,還有各種色地彩繪,如珊瑚紅、淡綠、醬地以及墨地等。
清宮珍藏的雍正粉彩鏤空團壽蓋盒,通高13.2厘米,口徑21.7厘米,足徑12.9厘米,盒呈扁圓形,上下子母口套合,蓋麵隆起,蓋頂置寶珠形鈕,圈足。盒內設9格,外壁以粉彩描繪纏枝花紋。
蓋麵先鏤空纏枝蓮紋,蓮朵中心鏤空團“壽”字,再以粉彩描繪。口沿塗金彩,近足處繪雙重蓮瓣紋,圈足外牆繪回紋。足內施孔雀綠釉,外底中心青花雙圈內留白,以青花料篆書“雍正年製”雙行4字款。此盒以鏤空加彩繪技法進行裝飾,而且鏤空技法嫻熟,彩繪筆觸細膩,堪稱雍正粉彩瓷器中殊為少見的作品。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於前代,在於它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輕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線條柔和圓潤。其胎體選料極精,壁薄體輕,勻稱一致,仰光透視,略顯淡青,呈半透明狀,在紋飾上,釉下彩中青花釉裏紅的製作達到極盛階段,青花和釉裏紅在同一種氣氛中燒成,兩種色澤都十分鮮豔。
1728年,唐英至景德鎮禦窯廠督導瓷器生產,取得了很大成績。青釉燒製技術達到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鈞等名窯製品也非常成功。出之於康熙時期的茶葉末、鐵鏽花等鐵結晶釉,在此時達到極盛。
稍後,唐英所作的《陶成紀事》中,總結了景德鎮禦窯廠的主要工藝,列出57條之多。許多顏色釉也在這一時期成熟起來,如祭紅、祭藍、粉青等。
雍正瓷器的款識,官窯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製”6字3行橫排雙圓圈或方框豎寫楷書款,琺琅彩器多署“雍正年製”或“雍正禦製”款。民窯署字較草率,喜用
雍正朝官窯瓷器以造型端莊、做工精細著稱。如雍正青花八寶勾雲紋高足盅,高8厘米,口徑9厘米,足徑3.8厘米,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裏光素,外繪青花紋飾,分別為雲托八寶、纏枝花。足內邊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製”6字楷書款。
此瓶造型秀麗,構圖疏密得當,工藝精巧。青花畫風仿明永樂、宣德風格,以點染的重筆模仿鐵結晶斑點,於清秀中顯露出古樸剛勁之風。圖案中的祥雲,在傳統文化中均屬於吉祥圖案,寓意福壽吉祥,為雍正官窯青花瓷器的傑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