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兩周金銀器 14.(1 / 1)

夏商兩周金銀器 14.

壺頸較高,四周鏨有牡丹紋。壺身鼓起,兩麵鏨刻精巧,均在菱形圖案中鏨刻一隻花鹿,鹿前後各鏨刻山石、靈芝、海水,猶如仙境。

壺身前麵呈三角形,3條邊做成仿皮繩紋裝飾。而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大營子遼駙馬墓發現的魚鱗紋銀壺,通高10.2厘米,口徑7.6厘米,底徑6.7厘米,鏈長41厘米,銀壺表麵錘有密集的魚鱗狀紋飾,細膩逼真。壺的造型為契丹民族所特有。同時墓中還有鎏金銀鞍飾,長38厘米,寬20厘米。

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遼窯藏八棱斬花銀執壺,通高25厘米,腹徑15厘米,每個棱麵的開光內,鏨刻折枝花和變形纏枝花等。

麵具也稱覆麵,俗稱蓋臉,是契丹貴族的葬具,意在保護死者的麵容,在死者臉上罩金屬覆麵是契丹族頗為獨特的一種葬俗。據史籍記載,契丹貴族有“用金銀做麵具,銅絲絡其手足”的葬俗。

覆麵有金、銀之分,用以區分死者的身份、年齡和性別。此器保存完整,麵部輪廓清晰,頭發後梳,眉骨突出,雙目閉合,雙唇緊閉,神態安詳。耳下及鬢兩側有孔,可係結。在北京市房山發現有遼鎏金銀覆麵,通高31厘米,最寬22.2厘米。與此相類似的覆麵在內蒙古、遼寧的遼代墓葬中均有發現。

五代至南宋,洱海為中心的雲南為大理國所轄。大理國是白族先民的白族貴族段思平所建立的地方政權,轄有8府4郡37部,範圍包括雲南和四川省西南部等地區。

在崇聖寺三塔主塔千尋塔的塔頂四角,原來鑄有4隻巨大的金翅鳥。“金翅鳥”又名“大鵬金翅鳥”,亦名妙翅鳥,梵名“迦樓羅”,原是古印度傳說中的大鳥,因這種鳥翅翮金色而得此名,為佛教護法神中的“天龍八部”之一,傳說能日食龍3000,能鎮水患。據李元陽《雲南通誌》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故以金翅鳥裝飾塔頂四角,其作用是鎮壓洱海的龍妖水怪。

大理地處高原,平壩易發水災,當地人認為是龍在作怪,於是佛教中的金翅鳥被請出,尊為大理國的保護神,可懾服諸龍,消除水患,用以祈求農業豐收,國泰民安。

在主塔塔頂一木製經幢內,發現了一件製作精美的大理銀鎏金嵌珠“金翅鳥”立像,通高18.5厘米,重125克,金翅鳥頭部形似鷹首,喙爪鋒利,瞠目怒視,頭頂飾有羽冠,頸部及尾部屈起,展翅欲飛,雙足棲息於一蓮座上,尾羽作火焰狀,上嵌5粒水晶珠,頸下和鳥身相接處原鑲有3粒水晶珠,已脫落。

此金翅鳥形象凶猛,造型雄健有力,其製作分別采用鑄造、鏨刻、焊接、鎏金、鑲嵌等多種工藝。

首先是鑄出頭、翼、身、尾、足等各個部件,經細部鏨刻出羽毛紋飾和尾羽上做成對稱的鏤空裝飾,再焊接成形,並通體鎏金,然後在尾羽、頸下及雙翅兩側鑲嵌水晶珠,製作頗為繁雜精致。

此外,崇聖寺塔主塔塔頂還發現有大理時五色塔模型舍利盒,通高19厘米,底徑12.3厘米,塔模通高17厘米。

金代金銀器較少,陝西省臨潼金代窖藏有金步搖、金耳飾、金片飾、銀釵、銀項圈、銀鐲,反映了金與漢族在文化上的融合。

另外,在黑龍江省綏濱中興金墓也發現有金耳墜、銀釵、銀釧、銀簪、銀耳墜、金指環、金花飾、銀鞍飾、銀碗等金銀器。

在綏濱奧裏米金墓中發現金耳墜、銀釧、銀釵、銀片和帶有忍冬圖案的金飾件。這些金銀器的式樣,有的與中原地區相同,有的則具有地方特色。在黑龍江省阿城發現的銀鐲上也打印有“上京翟家”的戳記,據考證,這可能是一家由漢族人經營或有漢人參加的設在金代上京的手工業金銀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