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兩周金銀器 16.(1 / 2)

夏商兩周金銀器 16.

該簪製作精湛,紋飾華麗雅致,為不可多得的元代金器製品。另外還有3件金器為金插花、金鳳簪和叉形金簪等。

金插花通高2.5厘米,寬10厘米,重7.8克,呈扇形,外緣飾5行凸起的聯珠紋,內緣鏤空,兩端飾以梅花,加以蔓草、流雲紋烘托出中間一吉祥圖案,構圖巧妙,工藝精細。

金鳳簪長9.4厘米,鳳首寬3厘米,高1.6厘米,重8.6克,圓錐形,端飾鳳首,鳳頸翎毛迎風飄忽,簪體鏨刻細線紋和卷草紋。

叉形金簪長13厘米,重4克,圓柄,上端叉開,其中一支殘,西風上飾幾何紋形,頂端嵌7根圓弧狀金絲。

銀錠兩件,長8.7厘米,首寬5.6厘米,腰寬2.7厘米,腰厚1厘米,一件重295克,另一件重288克。束腰式,表麵微凸,其中一件表麵有“王信”戳記,底及側麵有許多氣孔。

根據器形和紋飾分析,這批金銀器應是元代的遺物,銀錠形製及戳有銀鋪記號的特點,與江蘇省吳縣呂師孟墓發現的銀錠相同。

龍鳳是我國曆代工藝品中常見的紋樣,而元代的龍鳳紋有很強的時代特征,往往是裝飾成為足踏卷雲,頸毛飄拂,作飛舞姿態,顯得

很有生氣。元代的龍鳳紋也反映民族特征,威猛的雄姿、叱吒風雲的氣質,這是蒙古族個性最好的寫照。從造型紋飾看,元代金銀器講究造型,素麵者較多,紋飾大多比較洗練,或隻於局部點綴裝飾。

然而,元代某些金銀器亦表現出一種紋飾華麗繁複的趨向。這種趨向對明以後金銀器風格的轉變,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江蘇省吳縣呂師孟墓中發現的如意紋金盤,高1.3厘米,寬16厘米,盤以4個如意雲紋組成,線條為捶揲而成的突起陽文,兩下相互重疊,盤心又捶出4個小如意雲紋,形似花朵,其餘部位滿飾鏨刻纏枝花卉紋。盤底刻有“聞宣造”3字銘文。

該盤造型新巧,別具一格,如意雲紋既是紋樣,又是構成器形的一個組成部分,使裝飾與造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如意雲頭尖角向外,呈放射狀伸展,為盤形奠定了方形的四角。

4個如意雲頭的8個卷渦紋以虛線相連,形成外緣圓而內緣方的圖形,而盤心的小如意雲頭則以同樣的十字交叉形式組成外方內圓的形狀,使該盤的方圓組合達到圓融無礙的境界。

兩對如意雲紋采取相疊的方式是頗有創意的,由於相疊,產生了平麵裝飾允許範圍內的縱深感、層次感,使金盤在單純中蘊涵了更豐富的美感;同樣由於相疊,使如意雲頭原本完全相等的兩個卷渦形產生了一隱一顯、一藏一露、一整一破、一大一小的巧妙變化,同時兩者相連又產生一個新的圖形,使觀賞效果又多一個層次。

金盤口沿的處理使器物更顯厚重,使空間層次感得到充分的渲染。該盤的空間處理除上述之外,精細的線刻牡丹紋構成了又一層次,牡丹花頭外圈呈圓形,內圈則為方形,又暗合了金盤方圓交互的審美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