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兩周金銀器 17.(1 / 2)

夏商兩周金銀器 17.

生動而古樸的明代金銀器

明代統治者用金銀珠寶製作裝飾品和生活用具,數量大得驚人,工藝技巧高超,製作精細入微,集傳統花絲、鏤雕、鏨刻、鑲嵌技術之大成。豪華精美品種繁多,如金絲織成金冠、鳳冠,嵌玉金花僅定

陵就有數百個。

江西省南昌的“益莊王金絲冠”、“金絲樓閣編花頭飾”,是以金絲編成6.7厘米見方,上麵又編出樹木、樓閣、仙鹿、白鶴等物,奇巧細致之極。

明代的金銀器製造工藝高超,造型莊重,裝飾華麗,雕鏤精細。器物用打胎法製成胎型,主體紋樣采用錘成凸紋法,細部采用鏨刻法,結合花絲工藝,組成精美圖案,有的器物鑲嵌珍珠寶石,五光十色。金銀上鑿刻壓印“官作”或“行作”或工匠名及成色。

北京是明朝的都城,尤其皇帝的陵墓就在北京,因此在“明十三陵”的定陵中,發現皇帝、皇後所用的貴重的金銀器,代表了皇家氣派。其中以金冠、金壺等為代表作。

定陵萬曆皇帝金冠重826克,由518根直徑0.2厘米的金絲編織而成,孔眼勻稱,外表光亮,沒有任何接頭痕跡。冠上鑲嵌二龍戲珠,姿態生動,龍身細鱗也是金絲掐成,是花絲鑲嵌的經典之作。

金冠形製由前屋、後山和金折角3部分組成,前屋部分是用極細的金絲編成“燈籠空兒”花紋,空當均勻,疏密一致,無接頭,無斷絲。後山部分是采用累絲鏨金工藝而成的二龍戲珠圖案,龍的造型雄猛威嚴,具有強烈的藝術裝飾效果。翼善冠用極其纖細的金絲編結,采用傳統的掐絲、累絲、碼絲、焊接等方法,工藝技巧登峰造極,充分反映了明代金鈿工藝的高超水平。

明代金器在工藝上保持著較高水準,並有自身特點,如較多地使用寶石鑲嵌手段等。該冠是最能代表明代金器發展水平的金器之一,具備造型大方、紋飾繁縟、用金厚重、裝飾堆砌的明代金器獨特風格。

鳳冠是皇後的禮冠,在受冊、謁廟或者朝會時戴用。古代皇後的服裝是非常講究的,常有“鳳冠霞帔”的說法,實際上,鳳冠霞帔是所有後、妃、命婦用於朝見等禮儀場合的禮服統稱,細分起來等級差別相當嚴格。

在《明會典》和《明史·輿服誌》中有詳細記載,僅一鳳冠上的動、植物形象、種類、數量就有明顯的區別,質料、顏色、形狀更不能相同,否則下級就有

定陵發現的鳳冠共4件,三龍二鳳冠、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和六龍三鳳冠各一頂,孝端、孝靖兩位皇後各兩頂。冠上飾件均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異常豔麗。

鳳冠造型莊重,製作精美,其工藝有花絲、鑲嵌、鏨雕、點翠、穿係等項。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雲、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後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組合成一頂鳳冠。

點翠麵積大,4頂鳳冠上有翠鳳23隻,翠雲翠葉翠花多達數百片,寶石鑲嵌多達400餘顆,大小珠花及珠寶串飾的製作也不少。最後的組裝更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序,各飾件的放置,幾千顆珍珠的穿係,幾百顆寶石的鑲嵌,諸多飾物於一冠,安排合理。鳳口銜

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雲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

定陵萬曆孝靖皇後的九龍九鳳冠,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重2300克,九龍九鳳冠有珍珠3500餘顆,各色寶石150餘塊,冠的內胎用漆木絲紮製,通體簇上各色珠寶。前部接近頂端有9條金龍,每條龍的口中銜著“珠滴”,可以在走動的時候,像步搖那樣隨步搖晃。

下為點翠八鳳,另有一鳳在最後,當取九鼎之意,象征著九州之最高統治者的夫人。冠後底部左右懸掛著翠扇式翅葉,點翠地,嵌金龍,再加上各色的珠寶花飾,集中顯示了明代鑲嵌金銀細工的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