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時期 4.
刻意求變的明晚期琺琅器
我國金屬胎琺琅器的生產,到16世紀中後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以明嘉靖之後、尤其是萬曆年間的作品為代表。
明嘉靖時期,工藝美術出現了新的繁榮景象,瓷器、漆器和紡織品等,都有了新的發展,實物遺存十分豐富,銅胎掐絲琺琅製品的燒造雖然並不十分景氣,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嘉靖年間的掐絲琺琅器特點是釉色對比強烈,圖案風格粗獷豪放,與嘉靖時期的瓷器、漆器風格一致。
如一件明嘉靖掐絲琺琅龍鳳紋盤,高5.1厘米,口徑24.2厘米,足徑16厘米。盤圓形,撇口,圈足。通體施淺藍色琺琅釉,掐絲勾雲紋作錦地,盤內心圓形開光內一條黃龍蜿蜒騰飛,神態威猛,空間點綴彩色流雲紋。
盤邊彩雲間瑞鳳、仙鶴成雙展翅飛翔。盤外壁飾雲龍、鳳鶴紋,盤底鎏金,正中鐫刻填金“大明嘉靖年製”6字雙直行款。
嘉靖時掐絲琺琅還發現有雲龍紋圓盤,掐絲跌宕無羈,而稍顯潦草,琺琅色調類似景泰器,而黃琺琅略淡,大紅琺琅、墨綠琺琅又顯深邃並有一定的透明度。
這時,爐瓶之類的室內清供增多。琺琅色調、掐絲風格、造型圖案與景泰掐絲琺琅有不少區別,如暖色調琺琅稍有增強、掐絲粗放、吉祥圖案增多等,但其變化尚非十分突出。如嘉靖掐絲琺琅魚藻紋高足碗,高10.4厘米,口徑14.9厘米,足徑4厘米,撇口高足;碗的整體為白色地,通體用魚藻紋裝飾;碗的外側為天藍色琺琅地,裝飾的是
西番蓮紋。
明代官府在南京和北京設立官辦作坊,而由於宮廷的使用對工藝和器型的高水準要求,使得景泰藍工藝製品出現了非常多的精品。
明萬曆年間的掐絲琺琅器,銅胎掐絲琺琅的製造有了新發展,風格和特點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琺琅顏色品種豐富多彩,除藍、紅、白、綠、黃、紫等幾種基本顏色外,出現了豆青色、鬆石綠色、茶褐色等新的顏色。
在色彩搭配上,器物的顏色除了繼續以藍色為地以外,盛行以白色、暖色或中間色等淺淡顏色的琺琅做地,還出現了在同一件作品之上,同時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顏色做地色,這時的琺琅色彩偏淡,流行使用大麵積的暖色或中間色。
如明萬曆掐絲琺琅花卉紋菊瓣式燭台,禦用監製造,高9.6厘米,盤徑18厘米,足徑13.3厘米。燭台銅胎鎏金,圓盤形,菊瓣式邊,盤心置一寶瓶式鎏金長阡。盤內壁掐絲琺琅天藍地上壓纏枝菊花紋。盤外壁及底藍地上飾多色釉勾雲紋,盤底中心綠地長方框內朱紅楷書“大明萬曆年造”6字。
明朝後期景泰藍與瓷器一樣,大型的器皿燒製日盛。釉色豐富,但明亮度不及前期。
萬曆琺琅器的圖案豐富,有龍戲珠、鬆竹梅、魚藻、歲寒三友、蝠鹿、纏枝勾蓮、牡丹、梔子等花卉。宮廷所製掐絲琺琅,器胎厚重,鍍金足赤閃爍耀目。
如萬曆年間製作的掐絲琺琅梔子花紋燭台,通高9.6厘米,盤口徑18厘米,盤底徑為13.3厘米,樣式如同一支圓盤子,折邊,底承3個銅質鍍金垂雲足。盤中央為一銅質鍍金寶瓶,瓶上出蠟扡,盤內為淺藍色琺琅地,裝飾紅、黃、綠等色的折枝花卉紋,折邊以綠色琺琅為地。整個畫麵裝飾著掐絲填紅、黃、白色琺琅折枝梔子花紋,外底中
心陰刻豎行楷書“大明萬曆年製”6字款。
萬曆琺琅一般是番蓮花心分成上下兩個,並於花心上方的如意雲頭紋上,再加圭紋。轉枝番蓮紋呈規則的橫S形旋轉,葉片小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