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銅胎掐絲琺琅八寶紋長方熏爐,禦用監製造,通耳高9.1厘米,蓋麵26.8×14.4厘米,底麵25.5×13.2厘米。長方體,平蓋麵,朝冠式雙耳,垂雲形四足。器身四壁以灰白色釉為地,飾彩釉勾蓮八寶紋。蓋麵無釉,邊框為一周“卐”字紋,邊框內飾繡球紋。
底部施琺琅釉彩花,中心處以掐絲填白釉如意雲紋組成長方形框欄,框內綠地掐絲填紅彩“大明萬曆年造”雙行楷書豎款。
作品以淺淡釉色作地,飾折枝小花和雙線勾纏枝八寶紋,頗為新穎。胎體較薄,成型規矩,釉麵比較平滑,砂眼細小。這些特征展現出萬曆時期琺琅燒造工藝的進步與發展。明萬曆時期,由於當時的宗教氛圍,八寶紋、卐字紋等吉祥紋飾充斥在琺琅器的裝飾中,此熏爐即是一例。
此時,圖案中龍紋的背脊由早期的鋸齒狀,逐漸變成連珠狀,或於3個珠紋中,間一鋸齒;龍的下顎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須;龍眉則成“山”字形。
如掐絲琺琅雙龍戲珠盆,平底、直壁、菊瓣式折邊口緣。內外均施淺藍釉為地,內飾彩釉如意雲紋,其間有紅、黃巨龍各一,在雲天之際追戲一顆滾動的噴著火焰的寶珠。神態威猛。器外壁及底部飾彩釉纏枝蓮紋。
底部中心處由紅、黃、白、綠釉的如意雲頭組成長方形框欄,框內貼鍍金銅板,上陰線刻雙龍環抱“大明景泰年製”款。顯然,這類鍍金銅板是後來所加,銅板之下仍有“大明萬曆年造”琺琅釉款。
這件菊瓣口盆,形體較大,式樣笨拙,釉色灰暗,砂眼頗多,圖案裝飾過於繁瑣。
同時,萬曆琺琅器的錦地也在逐漸演變成單純的圖案式雲紋錦、或草莓形錦。開始出現豆綠色釉,圖案式龍鳳紋、瓔珞紋,也在這時期出現。仿動物、植物等“仿生”造型的掐絲琺琅器開始盛行,如甪端香薰、鵝形匙、獅式香熏、菱花式爐、梅花式缸等。
如萬曆時期由禦用監製作的掐絲琺琅甪端香薰,頭部內鐫刻著楷書“大明萬曆年製”的款識,獨角昂首,雙目圓睜,四爪直立,足下踏蛇。通體以豆綠色為地,填飾紅、黃、藍、白等色的紋樣。這件擺放在寶座邊的甪端同時也是一個香爐,它的頭下有一個旋鈕,能使頭部轉動開啟以便放置熏香。
這件掐絲琺琅甪端是明代萬曆年間製作的,後藏於故宮,甪端在紫禁城宮殿中皇帝的寶座前多有陳設,使殿堂中的氣氛更加肅穆威嚴。
明晚期還流行一種胎薄體輕,填釉不甚飽滿,釉色灰暗不純,砂眼較多,工藝比較粗糙的琺琅製品。多見盆、盌、盤、爐等器物,應是民間燒製的。
如明晚期掐絲琺琅獸麵紋方壺,通高29厘米,口徑9.6厘米,足徑
10.6厘米,重2.15千克。肩部鑲一對掐絲彩釉鋪首銜環耳。器內露胎,通體以藍色琺琅釉為地,四麵紋飾均相同。自口沿至方足分為8個部分,其中第二、四、六部分均為五瓣花朵紋帶,其餘依次為蕉葉紋、鳳鳥紋、獸麵紋、掐絲雲紋錦地花朵紋。外撇方足飾蕃蓮紋。
明代晚期的琺琅精品還有掐絲琺琅摩羯紋雙螭瓶、掐絲琺琅獅戲球紋爐、掐絲琺琅嬰戲紋花觚、掐絲琺琅山水人物圖圓盒、掐絲琺琅花卉鼓鵝形匙、掐絲琺琅鴛鴦形香熏、掐絲琺琅花鳥圖方蓋壺、掐絲琺琅五倫圖梅花式大缸、掐絲琺琅池塘秋色圖梅瓶、掐絲琺琅荷塘白鷺圖缸等,均為精美絕倫的古代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