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 1.
清代署有官方年款的掐絲琺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同治、光緒。
康熙朝掐絲琺琅基本有三種風格:其一是具有晚明風格的大器;其二是琺琅釉失透,釉色灰暗無光澤,器物表麵欠光滑;其三是掐絲細膩活潑,釉色純正鮮亮。
康熙朝掐絲琺琅有五供、爐、瓶、盤、盒、暖硯、筆架、香薰等,款識有“大清康熙年製”、“康熙年製”楷書、篆書陰刻款、鑄款和鏤空款,還有很多無款的康熙風格作品流傳於世。在整個清代晚期掐絲琺琅製品,一度呈現出較為繁榮的景象。
承前啟後的康熙時琺琅器
清朝建立後,經過順治年間的恢複期,至康熙時代,政權得到鞏固,經濟有了發展,一度停滯不前的工藝美術開始了全麵複興。金屬胎掐絲琺琅製品主要由清宮“匠作”承造。開始時釉料色彩很少,顏
色也不穩定。
其後燒製出一些新色釉,顯色也比較純正。掐絲技術有了改進,掐絲線條纖細而流暢。其燒製的掐絲琺琅製品主要有3種不同類型。
銅胎成型規矩,以小型器物居多。通常仍采用淺藍色釉為地,飾紅、綠、深藍、黃、白、紫色釉組成花卉圖案。但淺藍釉地子頗顯幹澀灰暗,缺乏光澤。其他釉色亦不純正。釉的表麵凸凹不平。
顯然,釉料的配製方法和燒造技巧都不夠成熟。圖案多以纏枝花卉為主,掐絲纖細均勻,剛勁流暢。這類釉色幹澀缺乏光澤和掐絲纖細剛勁的特點,是康熙時代掐絲琺琅工藝的鮮明特征,有別於其他各個曆史時期。
如康熙時銅胎掐絲琺琅纏枝花卉紋爐,圓形,闊腹,口外敝,衝耳,乳足。器外施淺藍釉地,飾彩釉纏枝花卉紋。釉色不純淨,缺乏光澤,特別是淺藍色釉更顯灰暗幹澀。掐絲很細。以單線勾勒花卉枝幹,串聯起多朵盛開的鮮花。
底部中心飾雙方圈,內鐫陽文楷書“大清康熙年製”款。這類製品是康熙時代琺琅燒造技術尚不完全成熟時的代表性作品。
康熙時的銅胎製造很規矩,琺琅釉的色澤純正光潔,徹底改變了灰暗幹澀的質感。填料也較飽滿,釉層表麵平滑,砂眼較少,圖案多采取雙線勾勒的技法,掐絲纖細流暢。顯然,琺琅製造工藝已經恢複到成熟時期。
如康熙時掐絲琺琅丹鳳紋長方小盤,通體施淺藍釉地,飾紅、藍、綠、白、黃釉組成的纏枝蓮紋,花卉間一隻變形的鳳凰展翅飛翔。盤底部無釉,鐫刻陰文楷書“大清康熙年製”。這類作品展現出
康熙時期掐絲琺琅工藝的成就。
同時,造型、圖案及釉色特點均仿造“景泰禦前琺琅”的特征,有的器物底部鐫刻“景泰年製”款,釉色純正,亦可亂真。但掐絲纖細,釉料飽滿,砂眼很少。圖案裝飾手法有所變化。這些特征明顯有別於明代琺琅製品的風格。
康熙年間的掐絲琺琅器,風格多樣,其中以細絲粗釉和勻絲濃釉兩種風格的琺琅製品最為重要,基本上反映了康熙朝,在有清一代掐絲琺琅器生產上承前啟後的作用。
清初,清政府成立了最大的皇家工廠“造辦處”,下設幾十個作坊,1684年所設琺琅作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作坊之一。以明景泰時內廷琺琅為榜樣,生產了大量景泰款掐絲琺琅和康熙時本色的掐絲琺琅。
在藝術和色調上逐步放棄了明萬曆掐絲琺琅的暖色格調和掐絲不勻,恢複了景泰掐絲琺琅的風格並有長足的發展。此外,揚州、廣州、九江、北京等地也製作具有地方風格的掐絲琺琅。